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九三学社社员余金龙的红薯情结

饿出来的红薯理想

“紫薯比一般的红薯经济价值高得多。如今每亩产量能有六七千斤,价值近万元,比原来收入翻了10多倍!” 看着长势喜人的“绵紫薯9号”薯苗,安县花荄镇兴隆村村民曾道贵心里充满了喜悦:“以前红薯主要是用来喂猪,根本不值钱。这些改变,都是市农科院的余专家给我们带来的”。曾道贵口中的余专家,就是绵阳市农科院副院长、九三学社绵阳市委副主委、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绵阳综合试验站站长余金龙。个子中等、肤色微黑但红润的余金龙,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四川省三台县农村,“那时生产力低下,粮食匮乏,就连红薯也吃不饱,当时就想,我长大了一定要种出又多又好的红薯吃个够”,于是在1978年,余金龙考上了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学习,从1991年到绵阳市农科所工作至今,开展红薯育种已有25个年头,硕果累累。由余金龙团队培育成功的紫薯新品种“绵紫薯9号”,亩产量达到3850公斤左右,成为当前四川省产量最高的紫薯品种。

“十五”以来,他主持科研课题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项,省级6项,市级1项。先后获得各级科技成果奖励奖7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3项;工作奖励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1项,市级2项。选育出以绵薯4号、绵薯6号、绵紫薯9号等为代表的绵薯系列甘薯品种11个,在各类刊物公开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译文10余篇。曾被评为绵阳市“十佳农业科技人员”、“四川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绵阳市第七届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拔尖人才、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九三学社全国优秀社员。为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甘薯专业委员会第四、五、六、七届委员,中国淀粉工业协会甘薯淀粉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专家顾问委员会顾问,绵阳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专家组成员,在甘薯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小红薯做出大文章

“农业科研成果,只有进入田间地头,才能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余金龙说。安县花荄等镇乡农民有种植红薯的习惯,然而种植传统品种,产量低品质低,即便薯农肩挑背磨弄到集市里去卖,也摆脱不了贫穷的桎梏……,在他的帮扶下,安县益昌薯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按照“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动员周边4000多农户种植高淀粉红薯和营养丰富的紫色红薯上万亩,大规模生产加工优质红薯粉丝,产品除供应成都、重庆等大中城市外,还出口到国外。

种红薯农户每亩的纯利润在3000元以上,种紫薯更高, “进城打工干建筑,不如在家种红薯”。好品质高效益调动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至2015年,绵阳已建成20多万亩的红薯基地,加工企业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已连续第七届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殊荣的光友薯业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其以薯类为原料生产的“光友”方便粉丝畅销国内外,作为国内甘薯育种专家,余金龙见证了其25年的发展历程。

除红薯外,余金龙还把目光投向了其他紫色作物。2015年11月5日,余金龙团队历经七年时间驯化培育的“蔬菜之王”紫山药在绵试种成功,并成功研究出栽培槽定向栽培技术,克服了传统栽培存在种植采收费工费时、块茎生长畸形、产量不高等问题,平均亩产量超过2500公斤,亩纯收入可达2万元,效益非常可观。

到目前,余金龙团队育成的甘薯品种在全国已有较大的影响,育成的新品种及新技术累计推广面积5452万亩,新增粮食14亿公斤,新增社会效益91亿元。服务区域内项目普及率50%以上,平均增产10%以上。为推动我国薯类产业化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科普就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

转基因食品的降临,让吃货们懵了。“在我国,紫红薯、紫山药、紫土豆等根茎类紫色作物是从野生驯化过来的,它们的紫色本身就是天然的,与转基因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它的紫色是存在丰富的花青素,也是自然界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属类黄酮化合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延缓衰老”,余金龙介绍道,这就好比不同种族的人通婚之后,就会生出鼻梁高度、嘴形大小、眼睛和头发颜色、个头高矮等发生变化的混血儿来一样。所以,不能用颜色或大小来判断作物是否为转基因产品。

“农业科技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让广大群众掌握农业科技就是培育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动能,才能不断地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脱贫攻坚也才能更快更好一些”。余金龙经常利用各种场合进行普及农业科技知识,他还积极参加九三学社绵阳市委组织的科技下乡等活动,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交给农技人员和农民技术,他当选为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后,积极参政议政和建言献策,共提交打造红薯特色产业、食品安全管理、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调动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等提案50余件,多篇建议案均被列为重点督办件,由点到面,身体力行推动科普。

2016年5月27日下午,随着一阵阵轰鸣声,绵阳市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暨全程机械收获现场会在盐亭县召开,在省市专家以及附近村民的见证下,一台马铃薯收获机仅用时40分钟,便收获了一亩马铃薯,亩产达到3500余公斤,且所收获马铃薯均品相完整,符合相关质量标准。旭升家庭农场经理宋仕俊脸上的喜悦溢于言表。“产量翻一番,效率增加十多倍”,这一亩马铃薯能有6000元的纯收益,他家种植的200亩马铃薯收入相当可观。这是余金龙团队的又一成果,“从北方引进的技术设备,放在我们绵阳,并不能直接有效,这期间我们农科院还需要筛选机型、薯种、研究栽培技术,使得农机与农艺相配套。”余金龙告诉大家,农科院提供技术支撑,农场提供土地,从播种、施肥、铺设滴灌带、铺膜、机防、机械杀秧与机收全程机械化了,标志着绵阳已形成一套成熟的马铃薯病虫防治、高产技术集成和机械化种植模式,将有力地促进马铃薯产业的发展。

发展薯类产业,是解决中国粮食安全及“三农”问题的战略措施,任重道远。作为农业科研人员,我们义不容辞,余金龙说。

 

QQ图片20170411102200.png

“绵紫9号”高产紫薯验收现场,前右一为余金龙

 

QQ图片20170411102307.jpg

 

右一为余金龙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65131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