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路径选择-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讲话体会
  内容提要: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强调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到国民教育,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这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式指明了方向。在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方面,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是关键,加强革命精神教育是核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路径选择、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体系、革命精神   “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资源及其软性运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维护国家利益、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能力,是一个国家整体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表现为一个国家文化的吸引力、同化力和感召力等。”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既包括由经济、科技、军事实力等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以文化和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意识形态等要素所体现的“软实力”。文化的发展繁荣是经济继续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一、 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家文化软实力中的基础性地位   中华民族七千余年的历史绵延不断,灿烂辉煌,其根源就在于中华文化及其民族精神。中国的文明和历史成就,或者更广泛地说中国文化,都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建设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宝贵资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紧跟时代发展又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沃土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管是硬文化如古迹、文物、典籍,还是软文化如价值观念、道德风尚、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都是构成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要素。” 近年来,西方文化以压倒性的优势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有些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有的人根本没用心去了解传统,就无端地蔑视、反感民族传统文化,这样做,只能脱离固有文化的土壤,变成没有根基、没有寄托的空虚的人。大力倡导传统文化经典,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念,在当前显得更为必要和迫切。   (二)中国传统文化是使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关键点   马克思主义是属于整个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它是具有世界意义的,但是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却隶属于西方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者的中国人如何将原生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起来,找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生长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能够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兼容”并从中找到生长点。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中就包含着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如以人为本、和谐思想、仁爱精神等。“中国人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中国历史中有悠久的唯物论、无神论、辩证法的传统,有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的传统,有许多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因素、有大同的社会理想,如此等等,因而马克思主义很容易在中国的土壤里生根。”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些思想虽然没有达到马克思辩证法的高度,但是却与马克思的辩证法有着许多契合之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阴阳相感而变化生”等。中国历史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对事物包含对立、转化和发展等辩证法思想进行了生动的论述。毛泽东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对中国传统的辩证法思想做了科学的发挥,创立了完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矛盾理论,《矛盾论》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的典范。   (三)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走向现代的驱动力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过程,必须要从本民族的传统出发,否则现代化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是一种“后发外生型”道路,是被外力推上去的,本身缺乏现代化的内在动力,以至于中国共产党被历史潮流推向中国革命舞台上的时候理论准备不足。所以,中国的现代化需要在“外力”和“内力”之间寻找新的动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华民族文化是同步的也是相向的,这就要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使马克思主义既不游离于中华民族之外,又深深扎根于时代的土壤。当代中华文化是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一个互动融合体,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的改造,再融合西方文明的合理因素,必然会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软实力。“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虽为不同的文化系统,有其各自的‘民族性’与‘个性’,但均为适应人类生存需求和其他需求而发生发展的。”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异质文化只有通过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内化为中华民族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努力弘扬民族精神、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财富,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贡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可能性来源于马克思主义体系是“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是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融性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了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一个由浅入深、逐步结合的过程。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内化为民族精神带来强烈的民族烙印。比如,《共产党宣言》中提出,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一个最高价值标准。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强调集体、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节,核心价值取向便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和为民族。”中国共产党先后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三个有利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标准,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主义很好地结合在一起。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是固步自封的,是需要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自我更新的主体便是青少年。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是关键    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资源内核层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运用核心价值体系资源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环节,运用核心价值体系资源所生成的文化软实力是最具影响力的文化力量。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和发展的灵魂所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重要时代命题,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当前社科变化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提出来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又一重要成果,是引领我国社会思潮、社会风尚和个人价值取向的精神武器。 新世纪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人们的力量和价值追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毛泽东讲过,共产党要有“共同语言”、社会主义国家要有“统一意志”。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共同理想信念,强化精神支柱,弘扬基本道德规范,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引下,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长期的战略任务和现实紧迫工作抓紧抓好。”   人类的发展是离不开文化的传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建设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在中国共产党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应运而生的,是中国共产党重视思想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和自觉追求是我们党在革命、改革和建设阶段取得胜利的思想武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思想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完成这一任务固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但国民教育体系显然是最基本的途径。因为理论只有与作为实践主体的人民群众,即大众相结合,并为大众所掌握,才会变成物质的力量。“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始终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 所谓理论精英创立的思想,只有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思想,并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对社会进行有目标的治理,这就成为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的客观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主导思想引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国民教育的一个过程,通过国民教育使人们认同并且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学校应该利用课堂、校园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载体,把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义务,担负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重任。 三、加强革命精神教育是核心    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对增强广大共产党员特别是青少年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强调:青年人一定要有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他“希望当代青年应该具有的远大理想,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在远大理想的奋斗中,青年的人生抱负才能真正实现。” 在青少年中加强革命精神教育,可以使广大青年更加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而广大青年只有信念坚定,才能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地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自觉地为国家和民族振兴建功立业和无私奉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后继有人。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大力培育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所创立和形成的时代精神,包括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苏区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和焦裕禄精神等,都是共产党人革命精神的具体体现。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 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江泽民同志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胡锦涛同志指出:在我们党80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作为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也历来重视精神的培育:革命时期,我们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广大人民群众翻身做了主人,我们先后形成了以“五爱”、“五讲四美三热爱”、“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革命精神。改革时期,我们形成了改革创新精神、抗洪抢险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等。我们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成功,就在于我们有这些伟大精神的支撑,就是因为我们党在不同时期都把精神文明建设、革命精神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不仅需要实践上的努力和理论上的探索,也需要责任感、使命感和献身精神。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投入到了伟大的民族解放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有着高昂的斗志、不怕困难、敢于牺牲、一往无前、前赴后继,这是极其可贵的革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精神曾激励着中华民族为了救亡图存、实现祖国独立和富强而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纽带。在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正处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不仅不能淡化革命精神教育,相反,必须加强革命精神教育,这样才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探索出革命精神所具有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把各种革命精神有机结合起来,转化为一种“内驱力”和“软实力”。浓缩在中国共产党90年坎坷历史长河中的革命英雄主义、坚定信念、无畏牺牲,深刻改变了中国,也给世界带来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作者简介: 姓名:梁晓宇 性别:男 民族:汉族 职务职称:中共重庆市涪陵区委党校区情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思想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 研究方向:统战理论与执政党的建设 联系电话:15213736874,023-72247767 通讯地址:涪陵区建涪路38号邮编 408000 电子信箱:derby_lxy@126.com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0461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