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聚焦两会:以改革创新引领转型发展

  • 来源:四川政协报
  • 作者:四川政协报
  • 日期:2016-03-16
  • 浏览量: 347


站在成都市双流区兴隆湖凉风顶观景台远眺,湖边一片忙碌的建设景象。新金融中心、创新孵化中心、天府创新中心……成都科学城的产业项目几乎全是环湖而设。

去年,四川被确定为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之一。不仅在成都,放眼全川上下,到处都是创新改革的“战场”。面对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和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四川正是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GDP突破3万亿大关。其中,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到1.5万亿元,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超过50%。

中央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为首。事实证明,抓住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省委十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全面创新改革是我省“十三五”发展的“一号工程”。如何把改革创新化作发展的“第一动力”?对此,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充满热情和希望。

成德绵先行先试

打造区域创新平台

2015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提出四川将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地区,开展创新改革先行先试。

承担改革重担,全省上下备受鼓舞。9月6日,省委、省政府召开成都市高新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动员大会,参会者不仅来自成都,还有不少来自德阳、绵阳等地。这块“国家级”牌子的效应,将大力促进省内创新区域优势互补,推动示范区技术、产品、服务和模式输出。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四川省工商联主席、省商会会长陈放一直关注成德绵区域发展,曾多次率队进行实地调研。“成都市高新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德阳市是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科技产业化基地,绵阳市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城,三地各具特色和优势,要防止资源错配,就必须共享资源、融合发展、协同创新。”

在成德绵先行先试的同时,通过实施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川南、川东北、攀西等重点区域也初步构建起以重点区域、创新园区、产业基地创新平台为支撑的区域创新发展新格局。

攀枝花市是全国唯一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曾经也是全国十大污染城市之一。以前是“粉尘直往眼里钻,一年吸入一块砖”,面对环境保护和产能过剩双重压力,攀枝花市启动了化解落后产能的“产业革命”。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攀枝花市钢铁有限责任公司钢铁研究院钒研究所所长、钒钛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孙朝晖见证了攀枝花市的华丽转身。他说,“短短几年,全市就从‘钢铁重镇’升级为‘钒钛高地’,空气质量稳居全省前列,有了发展康养产业的基础。这一切都来源于创新改革,市场‘倒逼’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四川发展,关键就看创新改革能否深入推进”。

产学研协同创新

发挥人才核心作用

为抢占发展先机,省政府近日出台了《四川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四川科技服务业从业单位将达到5万家,集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12万人,科技服务从业人员达到100万人,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

这一串数据,印证了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院长罗琦的说法,“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改革的核心。企业壮大要靠科技创新,国家壮大也一样要靠科技创新”。要从根本上解决经济与科技“两张皮”的问题,他认为,必须大力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这是整合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效率的有效途径。

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开幕当天,四川省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在德阳市成立。该联盟由德阳烯碳科技有限公司、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30家企业、大学、科研院所等组成。西南交通大学教授周祚万对今后发挥联盟作用充满信心。

“四川在产学研结合方面还存在不协同的地方。”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公司副总经济师,西南分部主任、党组书记王抒祥说,我省科研机构应更好地接地气,对接企业需求和企业对市场的把握,通过科研来实现创新驱动。“还可以将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建到企业去,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产品在市场中更具优势和竞争力。”

住川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也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企业必须成为创新主体。而企业要成为创新主体,最重要的是聚集一批具有国际科技视野、有研发能力的高端人才。

“我们要花大力气培养人才、引进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作用。”住川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四川省委副主委、成都市委主委,成都市政协副主席戴晓雁建议,一方面要在科研经费上予以保障,另一方面要有容错机制,“允许失败,大家才敢放手去干”。此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转化运用、维权保护等制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