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3日 星期五

深切怀念杨光华先生

  • 来源: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
  • 作者:九三学社成都市委
  • 日期:2016-05-05
  • 浏览量: 707

 

编者按:10年前的5月6日,九三学社社员、病理学界泰斗级专家杨光华先生走完了他追求真理、不懈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他对真理、民主和科学的执着追求是我们永远的楷模!今天社市委刊载一组纪念杨光华先生的文章,寄托对他深深的怀念。我们要学习、继承杨老无私奉献和开拓进取的精神,把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QQ图片20160509165023.png

病理学的绚丽光华

           ——记杨光华教授

    杨光华,(1927-2006),男,重庆人,中共党员,九三学社社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九三学社第四届四川省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和华西医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病理学泰斗,一位崇高的“民主与科学”的“九三人”。他1927年4月生于重庆市,1951年毕业于华西协合大学医学院。1988年12月~1995年9月任华西医科大学校长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华西分院院长。1986年起任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华病理学杂志、中华肿瘤学杂志等8种杂志编委;国外《超微结构病理学》(美)、《国际外科病理学杂志》(美)编委。他与国内其他两名病理学专家———刘彤华、李维华被国外誉为“中国病理学界的‘三华’”。

QQ图片20160509165104.png

         无私奉献赤子心

    杨光华擅长于外科病理学,特别是肿瘤病理诊断,对软组织肿瘤有较深的研究。在国内较早地将电镜技术和免疫组化用于肿瘤病理诊断。历年发表论文160余篇。2002年,杨光华和武忠弼教授共同主编了600万字的《中华外科病理学》,是他最重要的学术成就之一。病理医生遇到疑难问题时,都用这套书求解。除此之外,杨老主编的第五版《病理学》是全国医学学生的教科书,其中肿瘤一章4万多字,是杨光华亲手撰写的。书中很多电子显微镜照片都是杨老1982年从美国带回国的珍贵资料。他主编、主译、参编了《肿瘤病理诊断手册》、《病理学百科全书》、《病理学进展》、《高等医药院校病理学全国统编教材》、《肿瘤学》、《西氏内科学.肿瘤章》等书籍,对软组织肿瘤病理研究获得1999年省科技三等奖,单个细胞PCR方法对霍奇金病R-S细胞起源的研究获得省科技一等奖。先后培养毕业硕士生12人,博士生16人,博士后2人。他带领研究生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超微结构以及分子病理对肿瘤进行研究,为国家培养了高层次专业人才。

杨光华在理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临床实践上也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病理医生,杨老最自豪的是首次在凉山发现一种名叫克山病的地方病。克山病1935年在黑龙江克山县发现,此前并未在我国西南报告发病。 1961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出现一种突发性疾病,短时间内就有上千的彝族同胞相继死亡,杨光华参加了省卫生厅组织的医疗队赶赴大凉山。“由于当地长期沿袭的传统习俗,他们将逝者按时抬到野外火葬,当时条件非常艰苦,还要说服家属同意将逝者进行病理解剖,又没有专门的房间,杨光华就在山间空坝进行解剖。”曾一同共事的省疾控中心71岁主任医师程云回忆说。经过八例病理解剖,他确定死亡是心肌坏死引起的,与东北地区的克山病致人死亡一样。他的这一发现对指导四川省相关医疗机构抢救和防治该病起到了重要作用。1971年,他在四川省盐亭县参加巡回医疗,看到当地的食道癌患者很多,就研究如何对食道癌细胞进行早期诊断。在缺乏检查器械的情况下,他剪下乳胶手术手套的手指,外面罩上一层薄网,结扎在一根可充气的塑料管上,反复在自己的食道里进行气囊充气后的拉网试验,以取得食道粘膜上的细胞。他在自己身上成功试验后,确定了可用于食道癌诊断的拉网细胞采集器,并完善成为76型食管癌和贲门癌细胞采集器。他积极参加第一批肿瘤防治小分队,在盐亭县采用拉网细胞学诊断技术普查食道癌。经过8个月的工作,对4万多人进行了普查,确定该县是食道癌高发区,并着手早期确诊和早期治疗,这为盐亭县以后成立肿瘤防治研究所,加强对食道癌的防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QQ图片20160509165127.png

杨老非常重视学科建设,尤其是基础学科、边缘学科的建设。在他的大力扶持下,华西医科大学的分子生物学、临床流行病学等均已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特别是临床流行病学在1995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一等奖。他除了积极派送现有人才出国深造,还积极引进先进的科教技术人才,并为他们回国解决种种后顾之忧。心脏外科的医生李强在他的积极劝说下,从南斯拉夫一所有名的心脏外科医院回国。李强的专长冠状动脉搭桥术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肿瘤生物医疗专家魏于全在他的支持下去日本学习多年,从日本回来后,其无可争辩的学术水平获得自然科学基金委拨给的65万元杰出青年基金。在杨老的支持下,一支老中青结合的学术队伍逐步形成了。他坚持对外开放,扩大国际交流,以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学术水平。在他担任校长的时间里,学校与国外29所大学、医院、研究所建立了友好协作关系,派出900多人次出国学习,邀请外国专家来校讲学,并获得国外多个基金会的资助。他本人也与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主席索耶尔博士成了私交很深的朋友,该会的基金项目前后给华西医科大学提供了700多万美元支持。华西医科大学在他的领导下得到了全面发展,仅博士点就开设了35个,居西部地区高校之最。

虽然在专业内声名显著,但杨光华为人非常谦和。在杨老的学生、病理系主任李甘地印象中,杨光华几十年来从未发过一次火,与同事相处融洽。当遇到疑难病例,科室的医生就把病理切片送到杨老家里,杨光华通过家中放置的显微镜,认真地写下每张切片的诊断结果。

按照杨光华教授遗嘱的第三条:遗体献国家科研用(交给华西医院病理科)。家属把杨光华的遗体交给华西医院病理科作病理解剖。“我们不愿意这样做。”病理科的医生是杨老的学生和后辈,他们从感情上难以接受老师的做法。最后是李甘地教授执行了老师的遗嘱。杨老师在学术上科学、严谨、务实,更难得的是,他一直是以人格力量来感染人。“杨老师在病理学上是一道绚丽的光华。上帝赋予他一流的学识和才华,又给了他出众的外貌和气质,还培育了他优秀的品德。让他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在人世间大放光华,在中国病理界大放光华。”

           九三情缘祖国情

     杨老早在1956年12月就加入了九三学社,1992年7月他被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副主委。1995年10月当选为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主委。他曾任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和九三学社中央常委。不管自己的工作有多忙,他仍然为九三学社和统一战线的工作奉献着自己的力量。努力继承和发扬九三学社的优良传统,在加强社的自身建设、提高参政议政水平等各方面投入大量精力。他挤出时间来了解情况、研究工作、解决矛盾、理顺关系。在出席中共四川省委、省政府、省政协及省委统战部召开的各种会议中代表广大社员建言献策。他十分关心省内各地社组织的自身建设和工作的开展。他率领着全省九三社员,积极履行参政党的职责。他亲自带领社内农牧专家赴广元考察,研究如何在过去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搞好“九广合作”。他对祖国的热爱、对国家强盛的期盼,对民主与科学的信念,都在他勇于担当的行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儿子,现任九三学社华西支社主委杨果的眼里,父亲是治学不倦的师长,是开明民主的朋友。父亲一直践行九三学社“民主与科学”的宗旨,热爱祖国,敬业奉献,默默感召。父亲的一生的严谨、开明、豁达、实事求是,在他的影响下,自己也加入了九三学社。他说,父亲无私无我,崇尚“民主与科学”,为祖国的富强鞠躬尽瘁的精神是自己作为“九三”人不竭的精神动力和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