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健委会同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标准修改单引起乐山社员陈秋宏关注。身为乐山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经营安全监督管理科科长,乐山是社员陈秋宏及时就此发表观点评论并被团结报采纳刊登。原文如下:
标签求真方能筑牢食安之本
日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标准修改单,为食品安全领域带来了新的气象。其中,新的预包装食品标签标准尤为引人注目,明确规定不得再使用“不添加”“零添加”等模糊用语对食品配料进行特别强调。
近年来,一些商家为了吸引眼球、提升销量,常常在标签上玩起文字游戏。比如,“不添加蔗糖”的果汁,可能含有大量果糖;标榜“零添加”的产品,背后或许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加工过程。这种选择性标注,不仅误导了消费者,更在某种程度上利用了专业壁垒制造认知偏差,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新规的出台,正是针对这一乱象的有力回应。事实上,食品标签乱象的本质,其实是信息权的不对等。商家掌握着更多的产品信息,而消费者往往只能凭借标签上的有限信息来作出判断。这种信息不对称,使得商家有了可乘之机,也加剧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担忧。新规的实施,正是要通过规范标签信息,打破这种信息不对称,让消费者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产品的真实情况,从而作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当然,新规的实施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确保新规得到有效执行;企业要增强自律意识,主动遵守相关法规;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性,学会辨别标签信息的真伪。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推动食品安全认知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