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通过配套低成本高效移动灌溉设备,实现旱地‘有水可用’‘有水快用’,降低因灾损失。”南充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期间,我在小组发言中就优先解决全市近水源旱地灌溉问题提出意见建议。
作为一名从事农业科研工作的市政协委员,我的履职常常与泥土相伴,接触的对象多是农民和农业经营主体,关注的问题多与“三农”有关。
刘莉莎在实验室察看农作物苗期长势。受访者供图
从甘薯所到中心实验室,从大田育种到室内试验,我深耕科研一线14载,与团队成员合作攻关,选育的20余个“南薯”系列薯类新品种通过四川省审定(登记)。综合在农业科研领域取得的多项成果,我获得个人或集体荣誉40余项。
一名合格的政协委员,除了要在本职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作用,还需发挥好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界别群众中的代表作用。繁忙的科研工作并未成为我履行委员职责的阻碍,我总能挤出时间或利用下乡走访的机会,与界别群众面对面交流。
南充是川东北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耕地总面积约为667.1万亩,但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62%。近年来,全市多地屡遭严重旱情,部分地块因灌溉能力不足发生粮食减产现象。
见到农民群众眼巴巴地看着庄稼受旱却无能为力,我决心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特长和委员身份,通过高质量的履职建言,助力破解全市旱地灌溉难题。
委员建言要想“说得对”,脚踏实地深调研、察实情必不可少。过去一年,我和市农业科学院的同事多次前往顺庆区、西充县、蓬安县、仪陇县等地调研走访,详细了解当地旱情、引水灌溉、农机使用等情况。
我在调研中发现,南充部分村庄虽临近水源,但固定泵站灌溉覆盖率较低,渠道系统不够完善,灌溉成本高、效率低、耗时长,如遇突发旱情则难以快速响应。工作经验告诉我,这个问题不是不能解决。优先为近水源旱地配备低成本高效的移动灌溉设备,或许就是“解渴良方”。
带着这样的设想,我查阅相关资料,积极向农机专家学习请教,并征求农民群众意愿,撰写完成了《关于优先解决南充市近水源旱地灌溉问题的建议》,并向市政协七届四次会议提交该提案。
我在提案中呼吁,为每个近水源村配置2至3套标准化移动灌溉设备,包括潜水泵、柴油抽水机等;由村委会牵头成立管理小组,负责灌溉设备的日常维护、调度登记等工作;通过申请市级乡村振兴专项资金、村集体自筹,以及鼓励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共享设备、分摊成本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设备采购与维护具有可持续性。
我还建议,优先在水源条件好,但灌溉设施较为薄弱的村庄开展试点,在执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逐步优化设备配置与管理机制,待形成有成效、可复制的良好经验后再向全市推广。
过去一年,我和团队成员前往北京、山东等地学习考察,了解先进地区智慧农业发展情况,立足南充实际提交了《加快发展智慧农业 打造丘区高效农业样板》的提案,呼吁抓住“十五五”规划编制契机,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智能化方向转型升级,解决丘陵地区中小地块机械化率低、产业园区管理粗放等问题。
除了关注“三农”、建言“三农”,过去一年,我也对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领域有所思考,提出了在驾校教学体系中增加健康驾驶心态引导和应变能力训练课程、设立家用锂电池回收箱等建议,为同心共建现代化南充贡献智慧力量。
田野里的答案,需要俯下身子仔细寻找;带着“泥土”的提案,更能真切反映乡亲们的热情期盼。我将继续带着炽热的为民情怀,深耕农业科研专业领域,努力把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同时不忘担好政协委员重责,深入基层倾听民声、收集民意,反映基层需求、提出务实建议,把“委员作业”写在田间地头、写进群众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