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九三学社的初心,源于对”爱国、民主、科学”精神的深切共鸣。回望历史,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一批怀抱救国之志的知识分子以科学为炬、以民主为旗,在民族存亡之际凝聚成九三学社的根基。他们用毕生践行“苟利国家生死以”的信念——王淦昌隐姓埋名投身核事业,邓稼先“二十八年铸剑”不言悔,程开甲扎根戈壁为国铸盾……这些身影让我明白:九三人的血脉中,始终奔涌着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命运的赤子情怀。
作为新时代的九三人,我们承继的不仅是“院士大户”(180余位两院院士)的荣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从“两弹一星”功勋到最高科技奖得主,从韩启德到潘建伟,九三学社始终以科技报国为鲜明底色。这些“国之脊梁”用行动诠释了何谓“风骨”:他们淡泊名利却深耕不辍,谦逊温润而铁骨铮铮。九三学社社员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陈芳允、程开甲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王选、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师昌绪荣获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谢家麟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程开甲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而在当代,同样有以韩启德、武维华、潘建伟等为代表的众多九三人,追随先贤的脚步,在科技、经济、农林、教育文化、法律、医药卫生、资源环境等各行各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九三学社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秉持着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初心和使命。在新的历史时期,九三学社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优势,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是我们每一个社员都需要深思的问题。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在我们所在的城市正积极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时期,我们更应该秉持科学精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不断地通过学习、进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更好地履行社员的职责,积极参政议政,认真参与社会服务等,为九三学社的事业添砖加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践行爱国与爱社情怀。思将所往,更需知行合一。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中,九三学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既要当好科技创新的“排头兵”,更要成为建言资政的“智囊团”。我们应当:
以学促行——持续提升专业素养,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领域贡献智慧。
以研资政——聚焦民生痛点开展深度调研,让提案既有“科技高度”又有“民生温度”,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以德润身——传承“不慕虚名、不务虚功”的社风,做有格局、有担当的知识分子。
加入九三学社,意味着选择与谁同行。这个选择,决定了我们是追逐流量时代的浮光掠影,还是追随那些“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星辰。我常自问:今天的履职是否配得上社员身份?调研是否真正扎根泥土?建言是否饱含家国情怀?因为我们深知,九三人的荣光不在勋章而在行动,不在口号而在坚守。正如王选所言:“一个科学家若把名字排在事业前面,科学便死了。”这种精神品格,正是我选择九三的深层动因。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向,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将智慧融入民族复兴征程。正如先贤所言:“真正的九三人,永远是时代长河里的筑堤者,永远是国家进步的筑路人,民族复兴的追梦者。”加入九三学社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是实现自我价值、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重要途径。
我坚信,在全体社员的同心聚力之下,赓续"爱国、民主、科学"的优良传统,九三学社必定会弘扬优良传统,汲取历史经验,与时俱进、再创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
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