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14日 星期三

与时代共振:一位九三学社社员见证中国工业发展的四十年

  • 来源:绵阳市委
  • 作者:绵阳 何俊
  • 编辑:绵阳
  • 日期:2025-05-12
  • 浏览量: 227

我于2003年加入九三学社,至今已二十二年。作为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简称新晨公司)的技术骨干,亲历了这个从手工作坊式小厂蜕变为现代化企业集团的历程。期间,有幸参与了公司产品由单缸农用柴油机转型多缸车用汽油机,最终成为全球顶级燃油车领袖企业华晨宝马核心零部件供应商的全过程。

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之际,回望企业命运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轨迹,那些技术攻坚的日夜、体制改革的阵痛、浴火重生的时刻,始终闪耀着“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光芒。

一、科学报国:汽油机国产化的技术突围(1989-1992)

1989年深秋,入职新晨公司(原绵阳新华内燃机厂),在简陋车间里使用通用设备+工装夹具方式加工486Q汽油机缸体时,墙上“科学救国”的标语正被阳光镀上金边。当时中国汽车工业“缺重少轻无微”,核心部件长期依赖进口。九三学社中央围绕的“科技兴国”战略,也成为我们这代技术人员的行动纲领。

在无三维建模软件、缺精密加工设备的条件下,我们用图板+计算尺+铅笔完成486Q/491Q型汽油机2000余个零部件的设计。为解决发动机缸体和缸盖通机+工装的加工精度难题,连续三个月吃住在车间,记录下8387组加工数据,最终找到机加最佳方式。1991年机械电子工业部将我们的产品列入国家序列时,我深深体会到王淦昌先生所言“科学工作者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的真谛。

这段攻坚历程中,九三学社社员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论坛”发挥了关键作用。我们与西华大学内燃机研究所建立联合实验室,引进三坐标测量仪、粗糙度测量仪、AVL发动机测试台架等先进设备,使产品研发周期缩短40%。1998年新晨公司成立时,我们在技术协议谈判中坚持“以市场换技术”必须转化为“以技术创市场”,这一主张后来成为企业技术引进的基本原则。

二、技术破冰:自主创新的里程碑(1991-2006)

在九三学社“科技报国”精神的引领下,新华技术团队以自主创新为刃,接连攻克动力领域技术壁垒。2010年,由九三学社社员领衔研发的4A13/15系列汽油发动机,凭借连续可变气门正时、工程塑料进气歧管等核心技术,将升功率提升至51kW/L,打破外资品牌在中低排量市场的垄断,荣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该机型搭载多款自主品牌轿车,累计产销超30万台,助力国产乘用车动力总成迈入高效节能新时代。

2015年,团队再攀高峰。4A15T涡轮增压汽油机通过缸内直喷与低惯量涡轮协同优化,在1.5L排量下爆发出105kW强劲动力,油耗较同级降低12%,填补了自主品牌高性能小排量引擎空白,再获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而更具战略意义的DK4系列柴油机,采用高压共轨与EGR耦合技术,在国五排放阶段即实现氮氧化物排放低于400mg/kWh的行业标杆水平,被专家誉为“西部高原动力解决方案”,一举夺得四川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三次获奖背后,是九三学社科技工作者二十年磨一剑的坚守。从测绘仿制到正向开发,从化油器到智能电控,团队在燃烧仿真、NVH控制等138项关键技术中取得突破,累计申报专利67项,带动四川汽车零部件产业升级。正如担任主设计师的九三学社社员龚靖宇所言:“我们不是在造发动机,是在锻造中国制造的脊梁。”这些轰鸣的钢铁心脏,既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注脚,更是“九三”人以智慧报国的时代答卷。

三、浴火重生:灾后重建中的科技担当(2008-2015)

2008年5月13日凌晨,站在倒塌的机加车间前,手电筒光束里飘散的粉尘像场无声的雪。作为灾后重建小组成员,我们调动公司所有的检测设备,七天完成全厂527台设备的损伤评估。当发现德国珩磨机床的精密导轨竟在震动中保持微米级精度时,更加坚定了“技术立企”的信念。

在重建规划论证会上,我们顶住“原址修复”的压力,力主建设数字化工厂。利用学社联系的院士工作站资源,首次引入MES生产执行系统,使新厂区设备联网率达到87%。2013年N20发动机投产仪式上,当宝马专家称赞“这里的装配车间堪比德国本土工厂智能”时,我们忽然想起三十年前那个摇摇欲坠的老车间——这何尝不是中国工业凤凰涅槃的缩影?

四、创新致远:面向未来的科学思考

如今漫步在新昌大道69号的智慧园区,看着自动化生产线上流动的我们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总会想起许德珩先生“科学要为人民服务”的教诲。在指导年轻工程师开发增程器发动机时,特别强调“要像解三次方程那样对待排放问题”——既要满足国六标准这个“已知数”,更要预留技术升级的“未知数空间”。

面对新能源汽车浪潮,我们在新晨支社“科技前瞻论坛”上提出的“渐进式转型”策略正在显现价值:新晨动力的混合动力平台可兼容天然气燃料。这种“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技术路线,恰是科学精神与市场智慧的结合。

结语:薪火相传的精神火炬

从手摇钻床到智能工厂,从农用柴油机到宝马发动机,新华厂六十五载历程印证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理。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最欣慰的不是车间里林立的自动生产线,而是技术档案室里那些发黄的图册——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三十多年来成百上千套图纸和工艺改进方案,这是几代科技工作者留给未来最好的礼物。

站在“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节点,耳边又响起入职时新晨支社老主委吴通一的话:“搞技术的人要像游标卡尺,既能量出毫厘之差,也要测准时代脉搏。”这或许就是九三学社精神最生动的注脚:用科学的精度校准发展的维度,以民主的温度融化改革的坚冰,让爱国情怀在钢铁的韵律中永远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