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5月24日 星期六

程姝:传承九三薪火,书写时代答卷——成都工业学院支社庆祝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

  • 来源:成都市委
  • 作者:成都程姝
  • 编辑:成都
  • 日期:2025-05-22
  • 浏览量: 201

从九三学社成立80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回望,成都工业学院支社的成长轨迹,恰是九三精神在新时代的生动注脚。1945年,许德珩、潘菽等先贤在重庆发出的“促进民主政治与科学发展”宣言,在岁月的洪流中仍鼓舞着这群扎根西部应用型高校的九三学社基层社员真切践行。

历史渊源 九三精神与成工血脉

成都工业学院与九三学社的渊源,可追溯至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初创时期。1956年,九三学社成都分社成立,学校前身成都机械制造工业学校[1]校长文澄(文藻青)作为创始人之一,将九三精神融入办学实践之中。他主持修订的教材《机械制造基础》被西南地区多所工科院校采用,推动学校与成都量具刃具厂、锦江电机厂建立“厂校协同育人”机制,为三线建设培养技术骨干800余人。校史档案显示,他主导的“夜校技术培训班”累计为成都红旗机械厂等企业培训技术工人数百名,不少人成长为车间主任或技术科长。

校史馆珍藏的1956年九三学社成都分社首届委员名册中,金属材料专家王良仲教授的名字同样载入史册。作为西南工业体系建设的参与者,他主导的“金属材料热处理工艺优化”项目,为成都量具刃具厂提升刀具寿命30%,其技术成果被纳入1958年《西南工业技术汇编》。

小支社的大担当 在成渝战略中找准坐标  

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的地方本科院校,成都工业学院始终坚持“根植地方、魂在应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办学思路、整合后新成立2年的成都工业学院支社坚持与校俱进,始终将履职重心放在服务地方和区域发展上,在新时代续写着九三人的使命担当。

2025年,支社申报的5项课题全部入选九三学社成都市委员会年度立项,涵盖就业服务、产业转型、生态保护等关键领域。这些成果的背后,是21名社员用脚步丈量出的履职地图。这支队伍中既有经验丰富的老社员,也有朝气蓬勃的新生力量,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诠释着九三精神的时代内涵。

机械博物馆的“时光守护者”——段长青

段长青老师的故事始于1995年。那时,他发现学生对机械原理的理解仅停留在图纸上。“必须让实训车间和理论课堂无缝对接!”他奔走3年,建成冲压、塑压、模具拆装等4个专业实验室。2013年退休后,他拖着旧皮箱走遍川渝厂矿,抢救百年机械文物——从1907年英国车床到1972年国产齿轮铣刀,在机械博物馆中搭建起工业文明长廊。如今,他创建的机械博物馆收藏着52台百年设备,每年开展“工业考古”研学活动多场,成为远近闻名的研学实践基地、科普教育基地。

车间里的“电火匠人”——邱士安

作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四川省政协委员,邱士安教授将毕生心血倾注于电加工技术与机电一体化领域,他手握28项发明专利、39项实用新型专利。在成都工业学院的讲台上,他主讲的《机电一体化技术》课程如庖丁解牛般拆解复杂原理,独立编著的教材被全国百余所高校列为经典书目。作为四川省政协委员,他的提案从不囿于学术象牙塔——从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到高技能人才培养,字字句句浸润着车间机床的油墨香。那句“科研论文要写在生产线上”的箴言,已成为支社青年学子躬身实践的座右铭。

数据与民生的“摆渡人”——杜涛

杜涛的履职轨迹始终围绕“技术报国”与“民生关切”双线并行。他主持完成省科技厅“电池储能系统高效控制技术”项目,主编的《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被多所高校列为教材;参政议政中,他连续3年跟踪中小投资者权益,撰写的股灾调查报告被中央统战部《零讯》采用。2021年,他提出的《科学设置6号地铁线站点》解决数万居民出行难题,获评区政协优秀提案。他始终践行着九三学社的初心使命——让精密的数据流淌出民生的温度,让晦涩的公式转化为万家灯火的明暗刻度。

跨界履职的“破壁者”——张玉平

张玉平教授履职轨迹总在打破边界。作为成都市人大代表、支社主委,既是高校管理者,又是地方发展的实践者。他深耕应用型教育,主持通信工程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带领学生斩获“互联网+”创新大赛国赛奖项;挂职大竹县副县长期间,以“效率革命”破解民营经济发展难题,改革经验受到省领导的肯定批示,体现了九三人“了解社会、服务乡土”的责任担当。

薪火相传 在时代答卷中书写忠诚  

支社的活力源于对九三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种传承也在润物无声中滋养着校园文化。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更多青年教师也理解了九三学社中央主席武维华的寄语:“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既要顶天立地做学问,也要躬身入局解民忧。”  

从文藻青校长埋下的职教火种,到王良仲教授实验室里打磨的精密量具;从邱士安车间里跳动的电火花,到段长青博物馆中的百年齿轮;从张玉平从图纸到现实上的智慧实验室,到杜涛精准描绘的民生曲线——成都工业学院支社用69年时光证明:九三精神的生命力,在于将专业所长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具体行动。这支平均年龄38岁的队伍,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续写着“与党同心、与国同行”的履职篇章。  

成都工业学院支社的故事或许平凡,但正是这些扎根中国大地的履职实践,让“爱国、民主、科学”的旗帜永远鲜亮。新时代九三人的初心,永远与民族复兴的脉搏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