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代前后的冯大然(川大档案馆藏)
冯大然(1900年10月19日-1989年),四川资中罗泉镇人,原华西协合大学(1951后先后更名为华西大学、四川医学院、华西医科大学,今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教授,系我国基础医学教育先驱之一,他的一生为我国的医学教育、科研事业和制药实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1956年7月,冯大然由王永贵(1913.4-2004.2.4)、林志靖(1912-1999)介绍加入九三学社。个人简介曾载入《四川省高级专家名录》754页,个人名录载入《华西医科大学校史》《四川省医药卫生志》《成都市志·科学技术志》《四川省志·科学技术志》《四川省志·出版志》《中药志》《华西药学院史稿》等。
一、早期的教学和学术生涯开创了国人主导基础医学教育的先河
冯大然于1900年10月19日出生于资中罗泉镇,8岁开始上私塾,1910年至1913年在罗泉官立小学读书,1913年至1917年在罗泉镇华美小学进行系统学习。1916年至1919年在华西协合中学读书。1919年至1920年在华美小学教书。1920年考入华西协合大学理学院,1926年毕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并留校任生化生理学系药理学助教。
1927年4月,冯大然经华西协合大学院务表决大会审核通过由他任教“生物化学”,其后还任教“药物学”“毒物学”“药物化学”等,在此之前华大的生物化学、药物化学、药理学、生理学、解剖学等课程的教学多由外籍教师主要承担。这一变化源于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1926年9月5日“万县惨案”的影响,华西协合大学的学生以罢课和退学的方式积极响应全国大范围的反帝爱国运动,在国内政治局势的动荡和学校内部管理调整的影响下,1927年华西外籍人士纷纷离校,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教师队伍匮乏,张凌高(1890-1955)临危受命被推任为副校长,对学校采取了巨大变革,冯大然则经审核后任教专业课程,他是华西协合大学最早参与基础医学教学的中国人之一,开创了国人主导医学教育的先河。
“表决请冯大然君讲授生物化学”的档案(川大档案馆藏)
根据《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10-1985)》记载:1927年,华西协合大学创办《华大校刊》,创刊号上刊登了时任药理学助教冯大然的《维生素》一文。
1931年至1933年,冯大然被推荐到北京协和医院药理科进修,学习药理、药学专业知识和药房管理等业务,回到华西后任生理及药理系的讲师。
1935年至1936年,冯大然代理生理及药理系的系主任。
1937年冯大然与启真道合作完成《苗罗箭毒性研究》在“华西边疆研究”杂志发表,是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保密药物研究的开拓性成果。1937年编著《应用药化学》发行,当年升为副教授。
1937年至1938年,冯大然继续代理生理学系主任。
1941年,冯大然编著《实验药理学》由华西协合大学出版部发行,同年升为药理生理学教授。
1942年,冯大然完成《中药胖大海的研究》在中华医学会英文杂志上发表。
1944年,冯大然参与修订完成《实验生理学》由华西协合大学出版部发行。
《四川省志·出版志》记载1941年冯大然著《实验药理学》
查阅川大档案馆的历史档案记录,冯大然从1930年至1948年为学生讲授的科目有:《Biochemistry(生物化学)》《化学的定性分析》《药学》《制药化学》《中药研究》《药理学》《生理学》《食品商品毒物检查法》《毒物学》《毒物检查法》《淀粉发酵作用及应用》等,还亲自承担这些课程的部分实验教学。据口腔医学教育家、口腔医院管理专家、华西医科大学王翰章教授(1919.5.22-2017.9.6)在回忆录中记载他在华西读书的情况,其中回忆到“药理学由冯大然教授讲,他讲话声音小而平,可是在难解之处,讲得非常耐心、细致,使学生能明白其要求的内容。”从以上这些档案和资料可以看出,冯大然的教学内容涉及医学多学科领域的专业基础,他是一位学识渊博、勤奋多能的基础医学教育专家。
冯大然在华西任教的科目(川大档案馆案卷目录截图)
在1930-40年代,冯大然主要从事药理学教学、药物研究、编著及修订实验教程等工作,凡有关教学、科研、实验的教材、规范等都是从最基础之处起步,为华西基础医学的教学与研究做出了贡献。冯大然早年曾研究中国药物,比如:分析鸟胆子、胖大海、当归、益母草、使君子等。
1943年,冯大然加入中国化学会,1944年加入中国药学会。
1945-1946年,冯大然任医学院附属医院的副院长。1946-1951年,兼管医学院总药库。
1947年,冯大然加入中国生理学会。新中国成立后,任四川医学院药理学科组的组长、药理教研室的主任。1958年至1965年,任成都生理学会理事长。1979年4月,任四川省生理科学会首任理事长。
1960年代的冯大然(川大档案馆藏)
二、最早参加药学教育、制药厂创建的国人
冯大然是最早在华西担任生理学及药理学系系务工作的国人,也是最早参与制药系学生培养的国人。据《华西医科大学校史》记载,1932年,华西协合大学制药系在理学院正式创办,后更名为药学系,是我国最早建立的现代高等制药教育机构之一,不仅注重实业教育,还重在“造就德、智、体优秀之中国学生,授以制药学之专门知识和技术,并在华西区域建设及发展最新之制药事业,使有专门之基础,以服务社会。华西为生产药材最富之区域。该系之主要目的,在于预备制药人才,俾于毕业后,从事研究并制造医学上应用之药品,福利于人群。”《校史》记载:“到1935年时,包括冯大然在内的12名教师队伍,绝大多数都是外国人”,他参与培养的许多优秀学生后来成为华西药学发展壮大的中流砥柱,他们共同推动了华西的学科发展,他的学生中属于九三学社的社员有:1934年毕业留校的李兴隆(1906-1969,药剂学家、制药工业实业家,曾任药学系系主任,1956年加入九三),1936年留校的谢成科(1913.2-2006.10.11,生药学专家,1956年5月加入九三)、1941年留校的周邦元(1915-2009,中药化学家,1956年加入九三)和萧倬殷(1915.9-2003.10,中药化学家,1956年11月加入九三)等。
《华西药学院史稿》的照片(前排左二为冯大然、左三为米玉士)
《华西药学院史稿》在“华西协合大学创办药学系”章节中记载:“1932年,学校任命米玉士博士为第一任制药系主任,任职时间为1932年至1950年。米玉士主任有时要回国休假、办事,校方便任命代理系主任(笔者注:李兴隆代理)。”再查《华西医科大学校史》记载:1929年,华西协合大学的医科和牙科联合为医学院。医学院下设医科和牙医科。1931年起医科科长由莫尔思(William Reginald Morse,加拿大人)兼任,1936年由启真道(Leslic Gifford Kilbron,加拿大人)继任。根据冯大然个人档案记载“1935年至1936年,代理生理学及药理学主任。”根据“1936年医学院下设各系及其开课情况表”记载,当时冯大然代理启真道担任生理学及药理学系主任的工作,并开设了11门课程的教学,其中很多基础课都是药学系的必修课。冯大然是药学系即今日的华西药学院在创建初期承担核心基础课程教学的人员之一。现在的华西药学院是全国公认的5所历史最为悠久的药学院系之一,也是我国最早开展药学教育和最早设立药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授权的单位之一,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研究平台,主办有《华西药学杂志》学术期刊。学院致力于培养理论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的药学人才,并在临床药学、循证药学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这是冯大然等先辈们最为欣慰的成果。
各系及其开课情况表中冯大然的任职和认课情况
冯大然还是参与创建华西制药实业的专家。据《四川省医药卫生志》记载,抗日战争爆发后的1939年,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师生冯大然、李兴隆、黄崇夏、石孝全等17人出于爱国热忱,援助抗战复兴,决定利用专业和国有药物资源来自主研发和创新,解决药品依赖高价进口、制药依赖外援以谋求医药自给。最初集资16万元(法币)在成都建药友制药厂,服务地方并力挺前线医疗。1946年经股东会议通过正式成立“药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开向社会集资8000万元,并成立董事会。董事会派石孝全到陪都重庆望龙门建立“药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分公司药友制药厂”。建国后,成都药友制药厂并入重庆药友制药厂,厂址几经变更,到了1966年8月更名为重庆制药六厂。这是对冯大然及华西先辈创建制药厂的官方记载。
《四川省医药卫生志》对创建制药厂的记载截图
冯大然在个人简历中记载,在抗战时期和建国前后,曾协助医药公司完成益母草流浸膏的测定、药友制药厂垂体膏的测定等工作。在《华西坝记忆》一书中记载,抗日战争时期,为满足战时需要,华西协合大学药学系的实验药厂夜夜灯火通明,机器声轰隆。到1944年春天,制药厂可日产片剂四万片,包括阿司匹林、小苏打、甘草片、胃舒平、去痛片、磺胺噻唑片、磺胺嘧啶片等,还有甘草浸膏、复方颠茄浸膏、镁乳、芳香酏剂、碘酊等液体制剂,除供医院使用外,还对外销售。这是冯大然、李兴隆等一大批华西人为国家抗战做贡献的侧面写照。建国初期实验药厂曾短暂关闭,后于1958年复建为华西医科大学制药厂,成为四川川大华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
药友制药的执照(图片来自网页)
三、当选为四川省生理科学会首任理事长
四川的基础医学始于1914年的华西协合大学医科,冯大然是最早参与学科建设的国人之一。建国后,学科院系做了非常大的调整。1952年至1955年,冯大然任四川医学院生理药理教研组副主任,1953年药理教研室从生理药理系分出,冯大然担任首任药理教研室主任直至1958年,药理教研室现在归属于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
根据《成都市志·科学志》《四川省志·科学志》记载,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开设医科,到了1936年时,学校已设立有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生理学、药理学、细菌学、生物化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冯大然主要耕耘在生理学和药理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抗战时期,华西坝“五大学办学时期”,冯大然与陈志潜(1903.9.10-2000.9.27,公共卫生学家,1954年加入九三)、蓝天鹤(1905.9-1991.11.23,中共党员,1956年加入九三,生物化学家)、杜顺德(1900.9.4-1985.11.26,1956年加入九三,儿科学家)等众多科学家,与来到成都的侯宝璋(1893.5-1967.3,病理学家、医学教育家)、童第周(1902.5-1979.3,生物学家、教育家)、郑集(1900.5-2010.7,生物化学家)等一起共同协作,开展教学、科研,共建华西医学学术共同体,开启了华西扎实的医学体系建设,还奠定了成都基础医学的地位,并载入地方史册和校史中。
《成都市志·科学志》的记载
根据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药理学教研室”的历史介绍:1953年,冯大然担任首任药理教研室主任,一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多年来主要从事中药提取的研究,并首先提取及研制出黄连素,在全国药理学界倍受推崇,在抗生素等化疗药物的研究方面有杰出的贡献。在冯大然的领导下,参与卫生部组织的统编教材《药理学》教材自1953年起启用,迄今为止,统编教材已更新至第六版。冯大然所带领的药理教研室在教学、科研均取得显著成绩,为我国药理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药理学教研室的发展脉络对冯大然的记载
(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网页截图)
1950-60年代,冯大然在药理研究上成果不断,发表有《桑寄生的药理作用》《黄连素及黄连复方对犬白血球吞噬的影响》《黄连素对小白鼠防卫性条件反射的影响》《黄连素降压作用机制的研究》《酚乙驱蛔虫的作用机制》《蒸汽疗法对白血球吞噬金色药芎球的影响》《中药茵陈蒿药理作用的研究初步报告》等10多篇论文。
冯大然于1975年75岁高龄时退休,由于他在学术界的影响较大,1979年4月四川省生理科学会在成都成立时,冯大然被推选担任首任理事长。这个学会的宗旨是“组织广大生理科学工作者开展学术活动,推动学术交流,普及生理科学知识,帮助会员不断提高科技水平,促进生理科学的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该会设有生理、药理、病理生理、营养等专业委员会和中专教育委员会,出版《四川生理科学动态》的刊物。理事会43人,常务理事21人,冯大然任理事长,彭恕生(1921.1.28-2009.8.8,四川德阳人,1952年9月加入九三,中共党员,著名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专家)、郑元瑛(1909-2003,生化学家)、刘祚周(1922-2004,第三军医大学神经生理学专家、一级教授)任副理事长,在他们的引领下推动了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发展。这一史实记录于《四川省医药卫生志(1840-1985)》中。
《四川省医药卫生志(1840-1985)》对冯大然的记载截图
冯大然于1989年病逝,享年89岁。他的一生跨越晚清、民国与新中国,在华西工作、生活了50多年,是最早参与华西协合大学基础医学体系建设的中国人之一,是抗战时期药厂的创始人之一,是多个学科的基础建设和医院管理的重要成员,他在中药提取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基础医学、药学的教学和学科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冯大然的一生以教育、科研与实业三线并进,为我国现代医学教育、药学、制药从依赖外援走向自主发展和创新进行了科学探索和无私奉献。如今他虽然离开我们近40年了,但他扎根实践的学术精神,深刻影响了华西几代学子乃至现代基础医学的发展轨迹,他的学术成就和教学贡献对我国基础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他们那一代学人的爱国情怀与学术担当,冯大然不愧为九三学社先贤的杰出代表。
晚年冯大然(川大档案馆藏)
参考资料:1、《华西医科大学校史》,1990年,四川教育出版社
2、《四川省高级专家名录》,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12
3、华西大学教职员登记表-冯大然,1952.8,川大档案馆-名人档案-59
4、高等学校教师登记表-华西大学-生理药理学教授-冯大然,1953.5,川大档案馆藏
5、干部简历表-冯大然,1959.5,川大档案馆藏
6、职工登记表-四川医学院-药理学教授-冯大然,1960.12,川大档案馆藏
7、科学技术干部简历表-四川医学院-冯大然,1964.9,川大档案馆藏
8、退休审批报告表-四川医学院-教授-冯大然,1973.11,川大档案馆藏
9、《成都华西坝上的华西制药厂》,武侯区地志办微信公众,方志四川,2020年08月03日
10、重庆药友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百度百科词条
11、《华西坝记忆》,主编:杨青林,成都市武侯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纂,2016.12,中国文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