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团结报第五版刊登了绵阳社员张洁文章《九三学社社员赵文元: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履职智慧》。全文如下:
在位于四川省江油市“赵文元创新工作室”的书柜里,21本泛黄的检修笔记整齐陈列,翻开扉页可见密密麻麻的改良参数与手绘结构图。这些笔记本既记录了九三学社社员赵文元与设备对话的八千多个日日夜夜,又是他扎根电力行业37年,从一名普通技术员成长为九三学社优秀科技专家的岁月见证。
1987年,一脸稚气的赵文元中专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四川江油发电厂工作,成为继电保护班一名技术员。为了跟上时代步伐,年轻的赵文元在班组工作之余,常年坚持夜间研习在装设备技术,还参加自学考试。夏夜蝉鸣聒噪时,他裹着湿毛巾抵御暑气;寒冬北风拍打窗缝,他蜷着冻僵的手指握笔演算。同寝室的同事常常戏称他是“墨水瓶里泡大的石膏像”。
经过4年的不懈努力,年轻的赵文元如愿以偿取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技术自考毕业文凭。彼时正值电力技术从电磁式向计算机式迭代的关键期,面对日新月异的设备更新,他白天钻研现场设备,夜晚挑灯自学。
某次电气低压控制班所辖综合水厂消防水泵出现联动不正常,工作人员多次消缺均不奏效。赵文元打破常规,采用重新画图布线的办法,仅用一天时间就修讫交付,且盘柜投运后再也没发生过故障。
同事们渐渐发现,设备出现疑难杂症时,“有困难,找文元”几个字成了最有效的解决密码。而赵文元那沾着变压器油渍的工作服口袋里,永远揣着一本维修笔记本,记录着各类设备的技术参数和故障案例。
这些年来,赵文元以赤子之心,勇于创新、敢于担当,不遗余力地带领“赵文元创新工作室”服务江油电厂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其工作室于2023年8月获国家能源集团工会首批集团公司级“创新创效工作室”命名。
从技术员到高级技工,到厂里首屈一指的工程师,再以九三学社社员的身份当选江油市政协委员,一步一个脚印的赵文元,始终保持着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的敏锐触觉,尤其注重将专业特长与民生需求相结合,真诚地为江油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提案纸上写的是问题,心里装的是百姓。”这是赵文元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作为江油市政协委员履职期间,他先后撰写《关于尽快启动团山路建设工程的建议》《关于建设一站式综合旅游服务中心及平台的建议》等15篇提案。其中《关于尽快启动团山路建设工程的建议》因其翔实的调研数据与可操作性方案,被江油市政协列为年度重点督办提案,赵文元本人也连续多年获得“优秀政协委员”称号。
每年江油市两会期间,在政协小组讨论会上,技术员出身的赵文元总爱用万用表打比方:“搞调研就像测电路,既要把握宏观电压,更要捕捉微观电流,才能点亮民生工程的璀璨灯火。”这种将专业技术转化为履职智慧的能力,使他的建议总能找准民生痛点与政策导向的平衡点。
2008年,赵文元当选为九三学社江油基层委副主委、江电支社主委。每逢新社员入社,他总会指着墙上九三先贤的照片说:“咱们九三学社的传统,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严谨带到田野调查中,把论文里的公式转化为惠民方程式。”每年,他都要定期组织技术沙龙、参政议政培训,鼓励年轻社员既精专业,又通社情,把九三精神代代相传。在他的带动下,九三学社江油基层委形成了“老带新、传帮带”的浓厚氛围。
如今,57岁的赵文元,依然保持着清晨七点到厂的习惯。有人问他为何如此拼,他答道:“九三人,就要像电一样——平时默默积蓄能量,关键时刻点亮万家灯火。”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