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社员王涵琴关注时政热点,《关于做好2025年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一经发布,及时思考并撰写评论被团结报刊登。全文如下:
近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 2025 年高温天气劳动者权益保障工作的通知》,以刚性制度为劳动者筑起防暑屏障,彰显了国家对劳动者生命健康权的高度重视。
通知以全国性文件形式明确温度阈值与作业红线:40℃以上全面停止露天作业,37℃至 40℃时段限时 作 业 并 避 开 高 温 峰 值 ,35℃ 至37℃需缩短连续工时。这些措施将模糊的防暑建议转化为清晰的行动指令,为建筑工人、环卫工、快递员等群体提供了可操作的避暑指南,从源头上遏制高温作业风险。
政策直击高温津贴发放乱象,明确要求津贴须以现金形式按月支付,严禁以清凉饮料、防暑物资等替代。更规定因高温停工或缩短工时不得扣减工资,职业性中暑纳入工伤保障范畴。这些条款直指部分企业用绿豆汤抵津贴、高温停工扣薪等痼疾,通过举证责任倒置等创新机制,将纸面权益转化为劳动者手中的真金白银。
针对平台经济特征,通知要求外卖、网约车等平台企业配齐防护装备,通过延长配送时限、增设工休时段、增发高温补贴等方式降低劳动者身体消耗。同时联动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增配血压计、应急药品等设施,织密社会协同防护网。这一设计直面新业态劳动者接单自由与健康失保的矛盾,填补了传统劳动保护的盲区。
保障高温权益还需破除执行温差。对此,通知要求重点监察建筑、物流等行业,畅通举报渠道并对欠薪 、强迫高温作业等行为从严惩处 。劳动争议仲裁需快立快审快结,让劳动者维权之路不再“ 炙烤”。唯有让违法成本高于守法成本,才能使政策从“文件里的清凉”变为“烈日下的荫蔽”。
高温下的每一滴汗水都值得被尊重。这份政策不仅是对高温作业规范的细化,更是一份写满人文关怀的民生答卷。当防暑保障从纸面落到地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部法规的完善,更是一个国家对人民至上理念的坚定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