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18日,对我而言是一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日子。这一天,我被正式批准加入九三学社。这一天,防空警报深沉长鸣,仿佛在述说着今日复兴之路的来之不易。而我所加入的九三学社,本身就承载着厚重的纪念意义——铭记抗战历史,砥砺复兴之志。
八十年,足以让一颗种子长成森林,而作为一棵新扎根于九三沃土中的小苗,能向九三学社八十载春秋致敬,倍感荣幸,也深知责任如山。
回溯八十年前,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许德珩、潘菽、税西恒等先贤以民主、科学为宗旨,在重庆组成民主科学座谈会,继续发扬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传统,提倡民主科学精神之志。1945年9月3日,在日本投降签字的日子,为纪念抗日战争的胜利,始有了九三学社。彼时的他们,平均年龄不到三十五岁,却以青年书生之躯挺起民族脊梁。他们中,有人拒绝过日伪高官厚禄,有人将实验室变成抗战据点,有人把课堂开在山洞与田间。八十年来,九三学社始终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从武汉长江大桥到港珠澳大桥,从三峡大坝再到如今的雅江工程,九三学社始终以国家需求为使命,以科学精神为底色,在共和国每一个重要节点都刻下了深深的“九三印记”。
如今,我也成为了九三学社的一员。作为九三青年,我时常思考,在和平年代,我们该如何传承这份精神?今天的我们,或许无需再冒枪林弹雨、白色恐怖,但面对人工智能、碳中和路径、乡村振兴等强国之问的时代命题,同样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具体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应赓续传承,身体力行,以九三精神服务社会,用实际行动影响身边的人和事。个人来说也颇有感悟,我曾作为主要人员深入参与过兰新高铁、成昆线、川藏铁路地质灾害等监测与应急响应工作;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开展山体形变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持续监测,服务铁路决策部门;为响应国家遥感中心国报服务需求,在四川茂县新磨滑坡、九寨沟地震应急抢险期间,以专业知识协助完成多个灾情专报并呈递国办。以上个中虽有辛苦,但我获得了满满的服务社会荣誉感,也体会到了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的奉献感。后面发现,九三学社倡导的双岗建工,不也正是要求我们如此吗?那一刻,我仿佛触摸到了跨越时空的精神脉搏——它不在教科书里,而在每一次躬身大地的实践中。
一次脱贫攻坚测绘工作中,因机缘巧合,我在昭觉县一个贫困山区的小学起降无人机,整个学校的学生都被吸引到操场上来观看,看到孩子们清澈又新奇的目光,深深促进了我做好社会公众服务的想法,特别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等方面。入社后,社绵阳市委会主委尚丽平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她说,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为偏远地区的小孩埋下一颗走向远方的种子,总有一天有一颗会发芽。于是,我更加积极参与社务活动。我参加了九三学社四川省委会科普绵阳行、九三科普志愿服务、追寻总书记足迹主题教育实践等多次主题活动;基于专业知识,我牵头组织了科技城重大人才活动-第一届生态环境与资源遥感大会、大熊猫国家公园核心区科考活动、协办了四川省第九届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等。上述的种种,简单的几个字便可归结:当好一名九三人。
八十载弦歌不辍,新征程薪火相传,国家的需要,就是九三人奋斗的方向。当下,以八十年为新的起点,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我们这一代九三青年,既要有“仰望星空”的科学梦想,更要有“脚踏实地”的家国情怀。以社为师,在九三的春泥里,让我们以青春之我,续写“爱国、民主、科学”的青年篇章:在实验室里攻坚“卡脖子”技术,在田间地头推广绿色农业,在参政议政中建言献策,在国际舞台上讲好中国科学故事。用我们的热情、专业与执着,点燃星星萤火,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星河!
在九三学社创建八十周年之际,这是我作为一名新社员,最朴素也最炽热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