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杜凡:承九三薪火 育桃李芬芳

一名九三人的教育使命与担当

  • 来源:南充市委
  • 作者:南充杜凡
  • 编辑:南充
  • 日期:2025-10-15
  • 浏览量: 427

我出生于改革开放元年,是与时代同频共振的一代。自幼在农村成长,脚下是贫瘠的泥土地,眼前是父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身影。一路走来,我亲眼见证了中国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破浪前行——从乡村小路泥泞不堪到柏油路直通家门口,从书信往来翘首盼回音到智能手机连接全世界,从煤油灯昏黄的光晕到LED灯照亮整个院落……国家日益强大的每一步,都真切地映照在我生活的变迁之中。那时我便想,若不是教育让父辈们意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或许我仍会重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循环。正是这样的时代烙印,让“教书育人”在我心中埋下了种子——我渴望成为那个点亮他人的人,就像时代曾点亮我的童年。相较于经历过动荡岁月的老一辈,能在这样一个蓬勃发展的时代逐梦前行,我何其幸运!这份幸运,源自国家的繁荣昌盛,更源自无数人为民族复兴付出的不懈努力,而我,也想成为这无数人中的一员。

“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年轻时听到这句话,只觉得它不过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然而,如今回望二十余年的工作历程,我才惊觉自己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践行着这句话。曾经的我,常因平而心生自卑——觉得自己就像一颗微不足道的螺丝钉,既没有惊天动地的才华,也难以做出轰轰烈烈的业绩。面对超出能力范围的挑战时,焦虑与迷茫更是如影随形。直到有一天,我有幸参加了一次九三学社四川省青年论坛。那几天的经历,如同一束光,彻底照亮了我对成长与价值的认知。

论坛上,来自各行各业的九三人齐聚一堂,大家围绕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议题畅所欲言,字里行间洋溢着“爱国、民主、科学”的赤诚之心,满是为国家发展建言献策的担当精神。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深耕职业教育领域的前辈,面对临时增设的“乡村振兴中的职教力量”议题,在他人还在翻阅资料时,他不慌不忙地站起身来,从政策解读到实践案例,条理清晰、有理有据。“职业院校的老师,不必都去搞惊天动地的发明,”他指着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调研数据说,“咱们培养的学生,能带着技术回到家乡修农机、搞养殖,让村里的土地多打粮食、让老乡的腰包鼓起来,这就是最实在的‘报国’。”这句话像重锤敲在我心上——我所在的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大多来自农村,他们不正是乡村振兴的“种子”吗?那一刻,我忽然顿悟:或许我生来就不具备某些能力,有些人的才干我终其一生也难以望其项背,但这又有何妨呢?在九三学社八十载的历程中,从不缺少“大人物”的引领,更有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社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初心、默默耕耘。人生的时间有限,与其为“没有的”而落寞自责,不如把“喜欢的、擅长的”做到极致——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懂得取舍与专注,这不正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的真谛所在吗?

自那以后,我更加坚定了深耕岗位的决心。作为一名职业教育工作者,我热爱那三尺讲台,也珍视自己选择的专业领域。这些年,我没有刻意追求轰轰烈烈的成绩,只是日复一日地把九三精神揉进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里。

在“科学”中扎根讲台

我常给学生讲九三学社前辈王选院士的故事——他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让中华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份“把冷板凳坐热”的坚守,正是“科学”最生动的注脚。我告诉学生:“职业教育的‘科学’,不是实验室里的高深理论,而是把技术参数抠细、把操作流程练熟,让手里的工具成为‘安身立命的本事’。”去年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时,我们为了一个农机部件的调试方案,连续一周泡在实训室,对照九三学社“严谨求实”的作风反复验证数据,最终帮学生拿下省级奖项。学生抱着证书说“老师,原来‘科学’就是较真儿啊”,我忽然想起论坛上那位前辈的笔记本——原来科学的种子,真的能这样一代代传递。

在“民主”中点亮课堂

我借鉴九三“协商议事”的理念,在专业课上设“技术研讨会”。有次讲“现代农业机械维护”,学生小张对案例里的故障判断提出不同看法,我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带着全班分组拆解农机、查阅手册,最后用实测数据验证了他的思路。“原来老师也会听我们‘吵架’啊!”小张课后笑着说。那一刻我明白,民主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在课堂上尊重每个声音,让学生敢质疑、会思考——这恰是民主精神在教育中的模样。

在“爱国”中践行担当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教育者的初心,正是服务人民、回馈社会。对我而言,“爱国”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把这份情怀落在行动中。褚辅成、许德衍、王选、邓稼先、程开甲等九三先贤,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与国家同呼吸、与民族共命运的担当精神。他们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也为后辈九三人树立了信仰的坐标。在这样的精神感召下,九三学社南充市委及我们支社始终坚持“立足本职、服务社会”的宗旨——驰援武汉抗疫、助力旺苍福临村乡村振兴、关爱仁爱养老院老人、培训马川井村农技人员、调研嘉陵江生态保护……一项项务实行动,都在诠释“与党同心、为民尽责”的初心。而我,作为一名职业教育教师,也希望将这份爱国情怀转化为润物无声的育人之力。每一次职教下乡、每一次技能服务、每一次课堂讲授,都是一次教育的“报国”——让知识走出校园、落到田间;让学生带着技术回乡、带着责任成长。这,正是我所理解的教育担当。

始终如一肩负使命担当

我们支社每年都会组织“职教下乡”活动。去年春天,我带着学生去阆中市天宫镇,帮农户调试播种机。老乡握着我的手说“这机器买来半年不会用,你们来了可算救急了”,学生小李蹲在田埂上一边演示一边记笔记,回校后还主动申请加入支社的“乡村振兴技术服务队”。这些场景总让我想起论坛上那句“让学生带着技术回家”——原来“爱国”从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把讲台延伸到田间地头,让知识真正成为“富农强村”的力量。

这些年,我始终记得自己是一名九三人。所以当院里推荐我为院级教学名师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受之有愧——比起名师的头衔,我更渴望成为一名“走心”的老师:在课堂上把知识讲得透彻明了,在课后把学生的困惑一一解开,用真诚去对待每一个渴望成长的身影。去年冬天,曾在实训室跟我学农机维护的学生小唐,特意发来一段视频:镜头里,她站在自家新建的农机合作社前,身后是几台崭新的播种机,“杜老师,您教我的调试技术用上了!现在合作社带动村里5户老乡一起干,今年秋收比去年多收了3万斤!”那天我刚结束九三学社南充职业技术学院支社的“教学研讨”活动,手机屏幕上小唐的笑容和会上“服务地方产业”的讨论重叠在一起,眼眶忽然就热了——原来“桃李芬芳”,从来都不是单方向的“培育”,而是和学生一起,在“爱国、民主、科学”的土壤里,共同长成照亮家乡的光。

今年恰逢九三学社创建八十周年。回望九三学社八十年的风雨历程,从争取民族独立到助力国家富强,一代代九三人始终与国家同呼吸、与人民共命运。而我,从改革开放元年的农村娃,到新时代的职教老师,成长轨迹里藏着国家发展的印记,更映着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精神火炬。八十载薪火相传,传到我手中,便是把每一堂课讲深讲透,把每一名学生教好育强——让他们带着技术回到乡村,带着担当走向社会,带着对科学的敬畏、对民主的认同、对爱国的赤诚,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

这,便是我作为一名九三人的教育使命,也是我对这个波澜壮阔时代最质朴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