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播音主持艺术教师,亦是九三学社大家庭中的一员,在九三学社迎来创建80周年的特殊时刻,回望与九三学社同行的岁月,我深深感悟:"发声"不仅是我的专业,更是践行"同心"初心、传递"奋进"力量的使命。从教会学生用声音传递情感,到跟随九三学社用声音服务社会,我逐渐读懂:真正有力量的声音,能穿透时空、凝聚共识,更能照亮"民主与科学"的初心之路,奏响"挺膺奋进"的时代强音。
以声为桥:初识九三,读懂"发声"的使命
与九三学社的结缘,始于一场充满力量的"声音相遇"。2020年,在九三学社南充市委会举办的“庆祝九三学社创建75周年演讲比赛”活动中,我聆听前辈们用温润而坚定的声音,讲述邓稼先隐姓埋名戈壁28年、王淦昌"我愿以身许国"的赤诚故事。当"两弹元勋"们在煤油灯下演算数据、在荒漠中迎接蘑菇云腾空的画面,通过声音在我脑海中浮现时,我突然意识到,播音主持从来不只是"说话的艺术",更是传递思想、凝聚共识的桥梁。
自加入九三学社那天起,我开始重新定义"发声"的意义。前辈们用生命诠释的"民主与科学"初心,像一粒种子落进心田——我想让更多人听见这份初心,更想让这份初心通过声音传递下去。
以声育人:课堂播种,让"初心"在青春中回响
“讲台是我的第一阵地。”我将这份感悟融入教学,在吐字归音、情感表达的技巧训练之外,专门开设“九三学社精神研读”模块,带领学生朗读《九三学社简史》,用声音还原“五四”薪火淬炼的“民主与科学”初心;指导孩子们录制党史、团史音频专辑,其中致敬邓稼先的故事《等待》被录制成视频,在顺庆区团委、市青少年宫等平台展播,获得广泛好评;组织学生走访学社老社员,将他们的奋斗经历整理成朗诵稿,让"以身许国"的赤诚在抑扬顿挫中流淌。
“以前觉得播音是'念稿子',现在才知道,我们的声音里能装下家国与理想。”学生张芷萱的话,让我更加坚定"以声传情、以育载道"的方向。截至目前,我带领学生完成的"学社先贤故事""红色经典诵读"等系列节目已播出超过50期,覆盖青少年听众二十万人次。在声音的浸润中,"以所学报国"的种子,正在青春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以声服务:扎根大地,让"奋进"在乡野间共鸣
九三学社的“家国情怀”,让我的“发声”从课堂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舞台。2019年起,我带着精心打磨的脚本走进偏远乡镇,在金台镇文化站的首场“方言+普通话+情景表演”宣讲至今历历在目——当我用带着乡土气息的语调,把“送文艺下乡”的政策融入村民身边的脱贫故事时,台下先是片刻的寂静,孩子们眼里闪着光,老人们悄悄抹了眼角,紧接着,雷鸣般的掌声骤然响起,连后排的村干部都站起身来鼓掌。那一刻,我读懂了,最动人的声音,是扎根大地的“泥土之音”;最有力的奋进,是与群众同频共振的“同心之歌”。
此后,我又带领团队参与南充市顺庆区统一战线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原创朗诵《灯火里的中国》。三个月排练中,社员们与青少年学子以声传情,将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携手前行”的历程,化作荡气回肠的视听盛宴。当“灯火漫卷的万里山河”的旋律响起时,我看见台下观众眼中的泪光与星光——那是“同心”的力量,也是“奋进”的回响。
以声传承:老少接力,让"同心"在时代中延续
前年,我多了一个新身份——九三学社“初心如磐、同心同行”庆祝九三学社南充市委员会成立40周年文艺汇演活动中,顺庆区基层委选送节目《满江红》的组织、编剧与策划者。为了让节目更有穿透力,我特意邀请老社员杨岳与8岁学生同台演绎。老社员用带着岁月沧桑的语调,讲述九三学社前辈在艰难岁月中坚守“民主与科学”的往事;学生们用清亮的嗓音,诵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的青春誓言。
排练时,杨岳握着孩子的手说:“没想到老了还能和年轻人一起‘发声’,这就是‘挺膺奋进’的传承啊!”这句话让我顿悟,我的成长,早已不是个人技艺的精进,而是在九三学社的引领下,成为“同心”精神的传递者、“奋进”力量的放大器。当一老一少的声音在舞台上交织,仿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爱国、民主、科学”的九三精神,在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
站在九三学社创建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我深知,作为播音主持艺术教师,我的使命是让更多人学会用声音传递美好;作为九三学社社员,我的责任是用专业所长为时代发声。未来,我将继续以声为炬,让课堂成为播撒“民主与科学”种子的沃土,让实践成为传递“同心向未来”力量的舞台,让更多人听见九三学社与党同心、砥砺奋进的时代强音,听见新时代中国的美好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