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泸州:精准扶贫关键是扶贫对象要精准

 

精准扶贫不能简单地等同、类比于过去的进村入户扶贫,而是要对贫困村、贫困户实行精准化识别、针对性扶持、动态化管理,做到底数清、情况清、任务清、责任清。为此,精准扶贫必须做到“六个精准”。而精准识别是“六个精准”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扶贫对象不精准,何谈精准扶贫?据调查,目前贫困地区识别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标准是按农村上年度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进行识别。凡是农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2736元(包括)的群体就识别为农村贫困人口,录入扶贫系统实施精准扶贫,享受国家扶贫政策给予的扶贫待遇。从调查的情况看,贫困地区对贫困对象识别的方式花样百出、存在问题多多,进入扶贫系统的对象未做到精准化识别。导致这种现象的发生究其原因首先是识别扶贫对象的前置条件就不精准。

一、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划分基数不精准

就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言,贫困地区除了孤、老、病、残家庭外,一般较贫困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2736元的标准。如果以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计算,人月平均最高收入仅为228元,按照当前的消费水平,还不能完全解决温饱问题。按照这一尺度去衡量,农村贫困人口绝大多数是孤、老、病、残人口。而这类人群根本无法帮扶,在这类家庭中既无一个正常劳动力,也没有一个明白人。属于政策兜低的范畴。因此,划分贫困人口与非贫困人口的年人均纯收入标准太低。不切合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在农村只要有劳动能力的家庭,年人均纯收入普遍高于3000元的水平。以一个家庭4口人为例,只要有一个劳动力外出务工,平均月收入以最低标准2500元计算,除去生活等成本支出1500元,月纯收入可达1000元,年可达12000元。那么家庭年人均纯收入就可达3000元。这里还不包括其他家庭成员在家里的养殖业、种植业、就地就近务工等方面的收入。

二、贫困人口量的确定方式不精准

贫困人口的数量多少应以设定的确定贫困人口的前置条件为基础,只要满足贫困人口设定的前置条件的都应统计为贫困人口。目前贫困地区录入贫困系统的贫困人口数量,是按贫困发生率测算出来的。省上按全省贫困发生率将全省贫困人口数量测定出来,分配给市州,逐级以此类推,按此方法测算出贫困人口数量分配给下级单位,直至村、社。因此到了村社评定贫困人口的时候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根据我们调查的某国家级贫困县的某镇的精准化识别贫困人口情况看,此方法完全脱离了农村实际,与现实状态不相符。该镇农村总人口56327人,在扶贫攻坚精准化识别环节,为摸清家底、弄清情况,掌握实情,开展精准扶贫工作,镇上组织工作人员对全镇农村家庭进行入户调查测算,对照上年度年人均纯收入2736元的标准,在标准线以下的只有400多户1200多人。而县上按该县贫困发生率测算分配给该镇的贫困人口指标是7097人。为了完成工作任务就只有将标准线以上的5897人录入扶贫系统软件,作为精准化扶贫对象。

虽然各级在贫困人口精准化识别环节上,制定了统一的贫困人口精准化识别的自愿申报,民主评议、逐级报批、四榜公示的严格程序,但由于贫困人口的数量确定不科学,基层无较好的方法解决群众提出的问题。因此在基层有的村确定贫困人口由村社干部凭映象确定;有的村社采用轮流享受扶贫政策待遇的方式确定;有的村社采用抓阄的方式确定;有的村社是一个农户出几个人口来揍齐上级分配的贫困人口数方式来确定。于是不符合标准的人口就进入了扶贫软件录入系统,作为精准扶贫的对象。因而出现了同在一个屋檐下、同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有的家庭成员是贫困人口,有的则是非贫困人口的奇怪尴尬现象。

国家对扶贫投入在逐年加大,扶贫对象如此不精准的识别,势必给精准扶贫工作带来诸多困难和不利影响。从更深层次分析,将会导致社会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产生新的不公平,激发群众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诱发农村各种矛盾,不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3671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