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稻田里的绿色革命者
记九三学社双流支社原主委夏仕蓉
省级其它与统战工作有关的刊物、网站: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9694139927548006955%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7D&sShare=1

夏仕蓉,女,1936年出生于四川省广汉县,1958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农学系,大学本科学历,高级农艺师。九三学社双流支社创始人,连续担任双流支社第一届、第二届主委。双流政协第二届委员,第三届常委和第四届、第五届、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第十一届和第十二届常委。从事农技科研工作长达40余年。

部分获奖情况:

1983年获农牧渔业部颁发的荣誉证书和证章。
1986年培育而成的水稻新品种82-4-38被四川省农业厅评为全省优质稻米。
1989年至1993年主持的三个科技项目研发获双流县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分别是:“硅肥在杂交水稻上的研究与应用”、“西瓜后作晚稻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蕉藕品种筛选和栽培技术研究”。
1998年,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四川省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三等奖。

1999年,“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土豆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次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成都市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被九三学社省委评为优秀社员,被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评为优秀社务工作者。被市政协评为先进农业工作者。被省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双流县人民政府、县政协评为先进工作者。


1999年,“稻草覆盖免耕栽培土豆技术创新与应用”获成都市人民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

多次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被成都市人大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被九三学社省委评为优秀社员,被九三学社成都市委评为优秀社务工作者。被市政协评为先进农业工作者。被省科协评为先进工作者。多次被双流县人民政府、县政协评为先进工作者。

 

怀揣梦想入农门

夏仕蓉女士1936年出生于一个思想开明的商人家庭,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大约四五岁的时候,她已经跟着爷爷学习毛笔字,把楷书写得很工整。家中几位姑姑都念过私塾,都是知书达理有见识的女子,她们爱读书爱思考的习惯也时时影响着夏仕蓉。那时候,父亲常常给她讲古典文学里的故事,还告诉她:“女孩子家一定要有学问,要有志气,要有真本事。”父亲还给她讲《中庸》里的句子:“诚者自成,而道自道也”,告诉她只要诚心立志,就能找到成功的道路。这句话一直鼓励着夏仕蓉,此后的人生路上,每逢遇到困难,她总是想起这句话,总是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

有一年,姑姑们带夏仕蓉去看苏联电影《女拖拉机手》,这部影片讲述了女拖拉机手和园艺师的故事。女拖拉机手英姿飒爽,开着拖拉机在机械化的集体农庄里辛勤工作,在广袤的田地上留下整齐划一的耕耘的痕迹,十分壮观。夏仕蓉被深深地震撼了,她非常羡慕电影中的女拖拉机手,盼着自己有一天也能像她一样,在大地上驰骋着,把丰收的喜悦带进千家万户。

不久,她中学毕业了。作为全校第一名的优生,她获得了保送中专的资格。在选择工业学校和农业学校时,她想起了女拖拉机手和园艺师的故事,想起广阔田野里生机勃勃的景象,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农校。家里人得知这个消息时,都感到非常吃惊:从来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的她,为什么会对农业如此感兴趣呢?

然而,九月份开学时,一来到农校,夏仕蓉就感到十分失望,校舍旧,设备落后,远远不能跟初中校园的美丽相比。她感到十分委屈,倚靠在校园角落的一棵大树下,就忍不住伤心地大哭起来,也不顾那些纷纷来安慰她的同学们。当所有的委屈和怨气都随着眼泪发泄完后,她擦干了眼泪,做了一次深呼吸。微风拂过,她抬头望着围墙外的平畴沃野,心情忽然变得舒畅了。她想,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既然选择了“农门”,就应该坚持不懈地走下去。

那以后,她专注地学习每一门课程,一心要在“农门”里干出一番事业。当时是五分制,她的所有成绩都是五分。中专毕业后,她又到西南农学院深造四年,把各种专业知识都学得很扎实。同学们都非常佩服她的毅力,每次提到她,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翘起大拇指说:“她是我们同学中的佼佼者,样样都得第一!”

 

披肝沥胆为稼穑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国家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解决人民的吃饭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全党动手,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的指示》。1964年,夏仕蓉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者,跟随县委书记等领导在华阳县(华阳县1965年7月撤销,并入当时的双流县)中兴公社会龙大队驻点。大家都迫切希望提高水稻产量、让全县老百姓尽快吃上饱饭。当时,农田里种的是高杆水稻,长势喜人,到处绿油油一片。然而,夏天的一场暴雨过后,这些水稻就会成片地倒下。这些倒伏的高杆水稻成熟后,会有很多空壳,产量自然降低很多。夏仕蓉非常着急,常常在田埂上徘徊,苦苦思索,怎样才能让它们不倒伏呢?她知道广东省的水稻遗传育种及其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专家黄耀祥先生已经培育出“珍珠矮”“广场矮”“矮子粘”等水稻新品种,而温江地区农业局也引进了这个种子,并且正在做这个水稻栽培的实验。如果来年把这些高杆水稻换成矮秆水稻,暴雨就奈何不了它们,产量自然就会增长。她向当时的县委书记提出建议:“可以请专员把这个新品种领回来,种在我们华阳的土地上,我们也来研究新品种的推广。”

不久,县里顺利地领回二十多斤稻种。村民们都好奇地来围观,一边议论纷纷,却没有人愿意接受和尝试播种,有人还说:“这个种子太金贵了,万一种不出水稻,我们可负不起责。”夏仕蓉见此情况,知道必须得有人敢于担当,便主动请缨:“我来负责。”

她没有耽搁时间,立刻把这批种子进行温汤处理、药剂处理和消毒处理。一切准备就绪后,她便挽起裤腿来到了田里。早春二月,天气还很寒冷,脚一踩进田里,冰凉刺骨的感觉立刻就包围了过来。她站在田里,弯腰捧起稀泥,把稀泥堆到水面上,让它们和水分开,就这样一点一点地,把旧式的“一版式秧田”改成了新的“分厢改良式秧田”。此后,她又在秧田里覆盖了薄膜,还独自完成了播种和催芽。她白天在稻田里做试验,夜里还要做课题,写研究报告。有时候她担心薄膜里温度不够高,冒着大雨也跑去田里看。夜里做完课题设计,又担心种子遭到田鼠的破坏,常常还要打着电筒到田边查看。每天,她不到六点就起床了,夜里却要十二点后才能睡觉。田里的水稻在拔节、抽穗,她要记录、比较、挂牌,还要筹备接下来的实验工作。

有一次,她在稻田里忙着挂牌,田里一片寄生虫蚂蟥就游过来,附在小腿上吸血,她也没顾上,直到一位路过的村民惊讶地朝她喊道:“天啊!你腿上好多蚂蟥,快用手拍啊!”她这才发现小腿上黑压压一片,一手拍去,蚂蟥纷纷落下。那个过路的村民十分感动,赶紧也挽起裤腿来帮忙。村民说:“夏技术员,你这是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啊。你比我们农民辛苦得多啊,我们都看在眼里的。”

除了种水稻,夏仕蓉还要做矮秆水稻和高杆水稻的对比实验:密度对比、肥料对比。她一心扑在稻田里,无论是天寒地冻的严冬还是赤日炎炎的盛夏,从不间断。人们问起夏仕蓉,总有人会答道:“去实验田找她吧。”1966年春天时,她已做完两年的实验,也有了很详细地实验结果:在华阳的土地上,种矮秆水稻应该施多少氮肥,磷钾肥如何配合,一亩田有多少基本苗,肥水怎样管理,病虫害怎样防治……她都有经验了,也都有详细地记录。

1967年,矮秆水稻在全县大面积推广,农民们终于开始尝试这个新品种了。到了秋天,对比的结果也出来了,矮秆水稻比高杆水稻每亩增产50-100公斤,全县增产两千万公斤稻谷。那以后,夏仕蓉更忙碌了,全县组织在稻田里开现场会,夏仕蓉一边讲解一边做示范,来参会的干部们个个心悦诚服。起初,她在现场参观的人群里讲,在全县的各级干部会上乡村培训会上讲,后来还被邀请到郫县温江等地的农业会议上做演讲。为了把整套技术更好地推广,她还撰写了《矮秆水稻的高产技术总结》一文,文章被编入《温江地区水稻高产集》一书里。“民以食为天”,她的研究极大的推动了水稻的增产,大家纷纷称赞她成功地实现了稻田里的“绿色革命”。

只是,在称赞她的同时,那些认识她的人还会感到心疼不已:这个坚强的女技术员,在做矮秆水稻栽培实验的过程里,体重由108斤迅速下降到78斤,她是那么瘦小,她的精力却是那么充沛,为了粮食增产,她早已经忘记了自我,忘记了艰辛,每当想到阳光下闪烁着金色光芒的稻穗,她感到一切都是值得的。

但她并没有满足。在1973年到1978年连续六年里,她还着手研究水稻和小麦的叶片生长速度以及分蘖、成穗规律、穗分化形成规律。她在田地里设置了观察区,定株标记主茎叶片发生时期,同时还要挂牌记录分蘖发生时期,以便掌握分蘖消长规律。她忙碌地奔波于田野和实验室,定期取样、用显微镜、双筒解剖镜等器材观察穗分化发育进程。夏仕蓉常常一边扶着显微镜看,一边拿着铅笔绘图,一笔一划地把显微镜下的穗分化发育清晰地描绘出来。这些详实的记录,为水稻、小麦的高产栽培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也为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提供了参数。这是当时全省和双流县唯一的乡土资料,后来被选入《农业实用简明手册》一书,原稿则收录进了档案馆。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乃至全世界的权威农业专家都认为,在再生稻的留桩上应采用“齐泥割”的方式。夏仕蓉女士没有完全相信权威学说,只一直默默关注收割后稻田里的变化。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了稻田中间有几株随意留下的高桩植株发出了很多分蘖苗,便特意保留它们并留意观察。后来,她发现这个高桩植株早抽穗、早结实,还能出穗多,每一穗上的稻米也比矮桩植株的要饱满得多。她感到非常惊喜,1979年,便开始做严格的控制性实验,连续三年时间里研究再生稻的植株,最后终于从实验中得出结论:“适当提高植株高度到6至8寸,是再生稻栽培成败和稳产、高产的关键技术。”这一技术突破了权威专家的禁区,为后来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再实验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此后,夏仕蓉担任成都市再生稻科研协作组组长,连续十年引进和筛选再生力强、丰产性能好的品种,并进行高产配套技术的研究。仅仅关于再生稻栽培技术问题,她就写出十四篇文章在省市刊物和专题会上发表。除此之外,夏仕蓉还做了秋洋芋稻草覆盖免耕配套技术的研究开发,这项技术使洋芋的种植实现高产优质化。

此后,她还运用国际24水稻与桂选7号水稻杂交,用四年时间培育成优质水稻82-4-38。

 

真情至性待他人

研究矮秆水稻的时候,夏仕蓉和几位干部住在当时的会龙大队村民杨生元家,这家人很热情淳朴,有三女一子,家庭成员相处十分和睦。驻村蹲点的这段时期里,夏仕蓉在稻田里忙到怀孕六个多月才回家待产,等到儿子刚满月,她惦记着试验田里的矮秆水稻,又带着襁褓里的儿子回到会龙大队,继续住在杨生元家。一边要照顾孩子,一边又得操心稻田里的试验,夏仕蓉常常忙得连饭也顾不上吃。杨生元夫妇非常敬佩夏仕蓉,便主动提出要帮夏仕蓉带孩子。那以后,他们就像带亲孙子一样,一出门就把孩子背在背上,不仅带着他去做农活、去赶集,甚至走亲戚的时候也带着。孩子很依恋两位老人,在他家住到满三岁后才回城里。夏仕蓉十分感激他们对孩子的照顾,每次出差,总会给杨生元夫妇买衣服,给他们的子女买各种生活用品。只要有空,就会带孩子去看望他们。半个世纪的光阴过去了,两家人的情谊一直很深。如今,杨生元夫妇已经去世多年,但他们的儿女们、孙辈们一直与夏仕蓉保持亲密的往来,就像亲戚一样时常走动,彼此的关心照顾从未间断。夏仕蓉始终铭记着这家人当年对自己和儿子的照顾,还说: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何况这家人帮自己养育了孩子,她觉得做人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知恩图报。

夏仕蓉还常说,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要多学习。她常常谦虚地向身边的人学习,也曾经多次向袁隆平院士学习。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袁隆平研究的超级稻捷报频传,水稻亩产不断突破700公斤、800公斤、1100公斤大关,全国人民都看到了水稻增产的辉煌前景。为了实现双流县水稻稳产高产的目标,县委决定派人到湖南考察学习,夏仕蓉也在考察队中。临行前,大家很忐忑,担心袁隆平公务繁忙,没有时间接待他们。夏仕蓉却乐呵呵地告诉大家:袁隆平非常谦和,况且,自己的同班同学廖玉秀和袁隆平的同班同学谭民化是夫妇,为了能向袁隆平学习宝贵的经验,自己早已通过这两位同学安排了行程。这次湖南之行,他们受到了袁隆平的热情指导,并考察了育种基地和示范片区,看到成熟期的杂交水稻正在迎风起伏,大家心潮澎湃,还下田测产,感到十分惊喜。回去后,考察队就给县委提交了考察报告,建议引进“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

双流很快引进“两系”杂交水稻新品种,经过精心栽培,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当地老百姓非常高兴。此后,双流县还召开“两系”杂交水稻现场验收会,邀请袁隆平亲临指导。

袁隆平如约来到双流,夏仕蓉和她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向他请教了杂交水稻育种和“两系”杂交水稻先锋组合的推广等问题,袁隆平一一作了讲述。交谈中,她还就双流县“两系”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如何提高结实率的难题,以及汕优63等水稻品种的产量增收问题与袁隆平进行了探讨,袁隆平分别给予了很多宝贵的指导意见。

 

一片丹心向阳开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夏仕蓉常与九三学社四川省农科院支社的梁禹九、万安良、廖思彰等著名农业专家一起做种子栽培实验,常听他们说到九三学社“爱国、民主、科学”的宗旨,她被老一辈科学家的求真务实、科学创新的精神深深打动,十分渴望成为一名九三学社社员。与此同时,梁禹九、万安良、廖思彰等人也很欣赏认真做事、谦虚好学的夏仕蓉。在他们的介绍和推荐下,夏仕蓉于1983年加入了九三学社。从此,她一直以九三学社社员的身份为荣,在工作中对自己更加严格要求,也以“爱国、科学、民主”的思想去影响身边的年轻人。

在九三学社成都市委的领导帮助下,经过夏仕蓉的努力,1992年,双流县已经有七名九三学社社员。当年四月,双流县成立了九三学社双流小组。此后,队伍不断发展壮大,1993年11月,九三学社双流支社成立。夏仕蓉连续两届担任支社的主委。在担任主委期间,她总是把社员当家人一样关心,为了开拓社员们的视野、提升大家的业务能力,她组织社员到水务局、农业局以及各乡镇考察项目,为双流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只要哪位社员在工作或者生活方面有困难,夏主委总是到社员的单位去沟通,帮助社员克服困难,从而也塑造了九三学社社员在工作岗位上的良好形象。夏主委是生活的有心人,为了增加社双流县支社的凝聚力以及鼓励社员们积极向上,她特意邀请支社社员——双流本土知名画家给每位社友画了一幅梅花图。那嶙峋枝干上傲霜挺立的梅花,让每位社友深受感染,有位社友还说:看到这幅画,就想起一句歌词:一片丹心向阳开。

那时候,经费不足,各方面条件远不能与现在相比,但是,夏仕蓉主委总能带领社员们积极参加活动和过组织生活。有一次,他们在一位社友所在的单位办公室过组织生活,刚把党的文件学习完毕,大家就闻到了饭菜的香味,这才感到以及饥肠辘辘,正在讨论怎么解决午饭问题,那位社友的爱人就赶紧过来了,她一边解下围裙,一边热情地说,自己下厨做了几道菜,大家不要嫌弃……社友们立刻被那种温馨的气氛所打动,也不再推辞,便坐下来吃了一顿既家常又美味的午餐,社友们都十分开心。那以后,夏仕蓉便提议:这种“转转饭”可以继续保持下去。有了“转转饭”,大家也不愁经费不足了,而且,这种温馨的吃饭方式特别利于社友们的热情交流。那个年代,双流支社过完组织生活后的“转转饭”非常有名。夏仕蓉说,“转转饭”让社员们的交流更轻松了,这也足以见得社友们对九三学社组织的一片深情。

 

最美正是夕阳红

退休以后,夏仕蓉也没闲过,常有一些农技所邀请她去做技术指导,每次,她总是耐心细致地讲解,毫无保留地把知识和经验传播给需要的人。一次,县里一位做分管农业的领导激动地握着她的手说:“夏老师,我最喜欢听您讲课,您总是把复杂的问题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表述出来,本来最困惑我们的问题,经过您一讲出来,大家都感到豁然开朗。”夏仕蓉笑道:“既然讲课,就是要让大家懂,就是要想办法用最简单生动的语言讲啊。”这仿佛是个浅显的道理,但是夏老师背后所下的工夫,谁也无法计量啊。

夏仕蓉常常给他人传授知识,自己却又是一个最肯学习知识的人。她常说:“活到老,学到老,一个人不学习,怎么能跟得上这个时代?”有什么疑问,她总是谦虚地向他人请教,每次,那些被请教的人都感到特别不好意思,大家常说:“夏老师真是不耻下问啊。”即使到了耄耋之年,夏老师还保持着写日记的习惯,用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记述了每天不同的经历和收获。乍一看,不知道那是日记,还以为是哪位大师的书法作品。

家门口有一块七八平米的土地,夏仕蓉也没让它闲着。她以前种过四十多个品种的菊花,一到秋天,各种颜色不同品种的菊花争奇斗艳,把门前变成个大花园。后来,她又改种辣椒,平常炒回锅肉就到门口摘,她还招呼大家也来摘。到了秋天,红通通的辣椒挂满了,一片红绿相间的丰收景象十分吸引人,她又做辣椒酱,还分给亲朋好友。大家总是赞不绝口,还开玩笑说吃了这个纯天然绿色食品,会像夏老师一样聪明长寿。

有人好奇地问:“夏老师,怎么才能种出这么多海椒啊?”夏老师乐呵呵地分享着她的知识:“要土壤好,要种子好,要阳光好。来,这个土,是我配的,给你们分点去……”夕阳的光辉照在她慈祥的脸上,也给她门口的海椒镀上了一层金光,那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卷啊。

附:夏仕蓉老师回忆手记:“亲历的一次绿色革命”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75466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