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凝心聚力谋发展 齐心协力促和谐——四川九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言摘要(三)
王绪本委员——促进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快速发展   当前,大学和科研院所的高墙深院阻隔“产学研”一体化的状况仍然十分严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如下几点问题: 一是科研成果转化缺乏政策扶持,且科研人员对国家政策缺乏了解,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较差,缺少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二是科研人员对自己的科研成果的产权归属不清,国家政策缺少明文规定,致使国家的、集体的、个人的知识产权成果错过最佳开发转化时机。三是政府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不够。缺少低息资金、免税政策、风险规避、激励制度等鼓励政策,导致政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受到限制、公益性成果转化缺乏积极性、个人对产权保护缺乏信心。四是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之间缺乏互信。五是科研成果转化渠道不畅。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缺少中介组织,自由交流机制没有健全,造成大学与企业之间的成果转化难以匹配;另一方面,高校科技开发的不确定性,公司制度的不完善性,使得很多高校教师通过自己的“地下公司”进行经营,其个人利益和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的保护。为此建议:   一、采取一切措施,多方式地促进高校和院所科技成果转化。1、由政府牵头融资,联合高校、企业设计规划,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成果自主向外扩展,  以中小微企业发展为主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建设,鼓励高校师生走出校门参与开发和创业。2、政府给予土地优惠、法律法规健全等环境保证,通过多渠道建立企业与高校之间的互信,促进各种资金和技术引进。3、建立以高校作为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基地,以此为辐射、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发展。   二、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由政府出面,规划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等方案,建立校企联合启动机制和开发、研究与创业环境;加强高校、院所的科技开发与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联系和互动作用,提倡和鼓励高校为企业和高新产业采取定单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政策上鼓励高校教师和技术人员走出校门办公司,政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要给这些科技开发和创业人员更宽容的政策;也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入股参股企业公司;多方吸引资金,大力提倡和鼓励以高校、院所为核心的、遍布学校、院所周围的中小型创新企业或公司的发展;形成民众参与的创新、创业型社会的意识和理念;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的社会和个人最大效益。    张钟庆委员——关于加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确保我省走在新一轮‘产业革命’竞争前列。技术标准日渐成为影响一个企业、产业乃至国家利益和赢得国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在“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垄断化”的全球技术许可战略中,谁掌握了标准的制定权、谁的技术成为主导标准,谁就占领了竞争和发展的制高点。标准化不仅突破了传统的领域,从第二产业发展到第一、第三产业,从产品标准和方法标准发展到管理标准,特别在高新技术领域,由于其技术标准制定和采用更多的融入了以专利为核心的知识产权,对产业的技术发展方向和市场竞争格局产生重大乃至决定性的影响。技术标准已经成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以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新医药、生物育种、节能环保、电动汽车等七大领域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技术标准将成为我国新兴产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我省作为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标准化工作方面应该率先推进。从“十一五”初期公布的技术标准专项来看,对提高产业和企业创新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一是企业作为主体参与国家标准制订的意识不强,企业没有利用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来形成贸易壁垒而提高其竞争力,在国家标准制订中缺乏话语权。二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太少。三是标准化工作运行机制尚待完善。   从现有技术标准的情况来看,在传统的产业领域已无法改变发达国家在标准化工作方面抢占的先机而在产业竞争中拥有竞争优势。而新兴产业由于发展时间短,与国外的技术差距较少甚至在部分领域拥有优势,其相关的技术标准大多处于空白状态,为缩小与主要发达城市主导权的差距提供了极好的机遇。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建设,对于我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资源节约和节能减排、实现可持续发展,应对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增强竞争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为此建议:   一、以执行“十二五”规划为契机,部署落实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要结合我省新一轮经济发展重点,加快制订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标准化建设规划。一是要结合“天府新区”的建设,推进现代服务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标准体系建设;二要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推进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以“低碳经济”为重点,聚焦研究互联网、智能电网、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技术标准,为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加强政府引导和政策扶持,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的良性运行机制。建议以成都市、绵阳市等科研实力强劲的城市为龙头,率先执行,由省政府引导制定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完善质量技监部门统一管理、各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科学高效的标准化管理体系,形成“市场引导、企业自主、政府推动、社会参与”新格局,推动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标准工作的实施。   三、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联盟建设。引导企业、科研机构组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和行业协会,整合资源,发挥整体优势。支持有关企事业单位主动参与承担国家专业标准化技术的相关工作,鼓励企业向科技开发、标准研制、市场开拓一体化推进。   四、推动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相互融合。积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形成一条“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许可化”的链条。凭借这一链条与技术创新协同作用,从而实现技术标准和技术创新互促发展,良性循环,共同提高技术创新主体的核心竞争力,真正做到“标准制胜”。   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和中介机构建设。重视标准化人才资源开发。完善标准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提高企业高层领导人的标准化意识,重点培养一批掌握国家标准化规则、熟悉专业技术、能够参与国内外标准化活动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和技术服务机构,发挥标准化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发挥行业协会和科研、检测检验、认证、咨询等机构的技术和管理优势,为社会提供标准化技术推广服务。   张虹委员——如何进一步强化工资体系促进社会稳定   我国改革开放之前有一套完整的工资体系,尽管由于资金流通较少不利于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但是不容忽视的是长期物价的基本稳定。有评论认为改革开放的前十年是靠生产产品勤劳致富的十年(1980-1990),1990-2000年是流通销售领域致富的十年,2000-2010年则是资本领域致富的十年,尤其是后来更是了出现权力与资本结合,目前造成基尼系数较高,贫富悬殊的急剧扩大造成社会政治和经济的诸多不稳定,因为人总是作为资本的载体,社会的变革动荡往往是社会财富的重置。当工资收入被其他如奖金严重超越,人们就必然追逐奖金,其他诸如各种福利的长期异常同样也成为各个利益集团比学赶帮超的目标,同样打着向管理要效益旗号的收入暗箱操作分配,比如管理十人就认为该拿十个员工收入的总和,管理100人就要拿100员工收入总和等不但不公平,自然也不利于贫富差异的缩小。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控制造成社会混乱,尤其是对于非垄断性集团甚至被更加边缘的农民等非常不公平。改革开放30年已经取得了太大的经济成功,诸如此类的问题也必须再进一步的发展中予以解决,为了长期稳定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就必须有一大批甚至是绝大部分人的收入源于国家工资体系或者参照此体系获得。   建议必须强化国家工资体系的建立作为一个绝对重要的分配体系。首先是在职人员工资收入应该逐渐统一到70%,甚至退休人员这一部分收入也一样,这样对于已经和即将退休的国家工作人员以前工作对于国家的贡献也才是公平的。而30%的其他收入则必须是相对应于这100%的30%,只起到激励性质,绝不容许超越。其次各级国家公务员有一个相对公平的级差,目前“四川省直属其他单位工作人员基础性绩效工资分配办法(试行)”中实行的是将绩效工资分为基础性绩效与奖励性绩效各占50%。可以考虑将基础性绩效的比例适当增大,能更进一步体现其公平性。不能因为过度的岗位补贴等搞出新的不公平进而又破坏掉该体系。第三,参照的单位也必须执行,否则在税收制度上予以调整。第四,对于在岗不出力,可在奖励绩效工资内体现。或许经过较长时间的努力,回到类似于但又远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那种工资体系会大大有利于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与发展,让整个国家的人民共同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   潘永光委员——关于改进委员视察和调研的建议   委员的主要职责是参政、议政,然而要履行好参政、议政的职责仅靠立足于本职工作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视察和调研来拓展视野、收集信息、了解情况,目前政协组织的视察存在着次数少、覆盖面窄、单次参加人数多的特点。由于这些特点而产生了以下现象:一是视察的时间若与工作发生冲突就难以参加;二是视察的内容若与委员的工作和知识不一致可能就不愿意参加;三是因视察的规模太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视察的时间都被各种接待所挤占,无法深入、细致地了解所要关注的事情;四是因各人的专业知识不同,对一些问题很难进行深度探讨;这些都大大影响了政协视察和调研的效果。   为此建议:委员视察和调研应小而多,每次参加的人数不宜太多,以专业类别相近或是对该内容有兴趣的委员组成一个视察或调研小组,要打破政协专委会和界别的框框,充分发挥省政协的整体作用;委员视察和调研应尽可能多的覆盖各个方面和各个行业,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全省工作的全面发展。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95693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