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中央 中共中央统战部 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网站投稿
网站信息搜索:
传承川北薅草锣鼓建议立法保护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的讲话中,“人民”是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习总书记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习总书记还特别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而作为我省在民间、在田野用“脚”走出来的民间艺术-——川北薅草锣鼓,是川北人民对于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感情的展演。因此,作为在川北人民生活中用“脚”走出来的川北薅草锣鼓这门民间文艺,既是属于川北人民群众带有审美色彩的生活方式,又是以文艺的形式展现川北民间社会生活现象的一门川北人民喜闻、川北人民乐见、川北人民抒怀的“人民”艺术。

鉴此可见,立法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这门川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一个切实举措,又是有利川北薅草锣鼓传承发展的。

当然,说到立法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这门川北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就既有必要深入了悉何为川北薅草锣鼓,又有必要知悉何以立法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

何为川北薅草锣鼓?

由歌头、正歌、耍歌、尾歌四个部分组成的川北薅草锣鼓是一种汉族民乐,广泛流传于四川北部山区农村的群众性汉族民间文化,俗称“打锣鼓草”“薅锣鼓草”“撵锣鼓草”。

川北薅草锣鼓的主要分布,则在四川省广元市四县三区境内,其中尤以青川薅草锣鼓最具代表性。

青川县地处四川盆地北部山区川、甘、陕三省结合部,有“大熊猫故乡”之称。

由于川、甘、陕三省民间文化在其交界处的广元市和青川县得以交流和相互渗透,加之广元市尤其是青川县受本土山歌、小调、灯调、情歌、堂匠歌、佛歌、神歌的影响,因而其逐渐培育起来的川北薅草锣鼓即具多元文化发展共存的特点。

于是,川北薅草锣鼓亦逐渐成为了川北广元市和青川县农民一般在每年的七、八月份大伙皆要凑在一起除玉米草、黄豆草时固定唱的一种山歌。

川北农民通过唱这种山歌,不仅能保证其除草的进度和质量,而且还可使其繁重的体力劳动在笑声中变得轻松,让劳动者在欢快地氛围中能够充分享受到劳动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幸福。

据悉,川北薅草锣鼓的起源之源头,不仅可追溯到西周奴隶制社会,甚至还可追溯到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

然而,据笔者多年的分析,川北薅草锣鼓究竟起源于何时,历史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直接的记载。

为何会出现此种情况?一是因为薅草锣鼓作为一种综合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项目,是由劳动人民集体随性创作,难以随时随地记录、收集,极易随时消失。二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层对农耕劳动持鄙视态度,各类正史不愿予以载录。所以,在各类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关薅草锣鼓起源的直接记载并不多,能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及民间传说即显得更是十分珍贵。

但是,薅草锣鼓的起源总还是应有一些记载和相关研究定论的。如据有的资深民俗学家们的考证,薅草锣鼓在汉代以前即已流传于湘、鄂、川、黔四省(市)接壤交界的土家族地区了。

因此,据这些资深民俗学家们的考证,薅草锣鼓的源头实际上可追溯到西周奴隶制社会,甚至是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此亦是“川北薅草锣鼓的起源之源头不仅可追溯到西周奴隶制社会,甚至还可追溯到更早的三皇五帝时代”之说法的由来。

同时,据有关方面之考证,川北薅草锣鼓和各地的薅草锣鼓一样,皆可谓是古时激发农田劳作或部落战事热情之产物。

为何这样说?因为,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我们的祖先之所以要用草槌来敲打“土鼓”,其目的就是为了以此激发农民在农田劳动时的热情,以此提高农业生产之效率。同时,亦是为了激发古代部落将士们保家护园的战斗激情。

故此,在商、周奴隶制时代,我们的祖先即通过用草槌敲打的“土鼓”,不仅以此应对国家的各种祭祀与礼仪,而且以此诚乞当年或来年的丰收。于是,早在西周奴隶制时代,我国即成为农耕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当时的即在国家层面专门设置了名为“鼓人”的管理鼓乐的机构,并制定了一套鼓乐的制度。

如《周礼·地官·鼓人》即如此记载:“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

而另据《周礼》对“击土鼓,以乐田畯”这一文句之推测:“薅草锣鼓其实起源很早,可能在战国以前的西周。”

还有一些报刊也载文认为薅草锣鼓“起源于3000 多年前的巴人时期。那时的人们从渔猎转为农耕,为驱赶野兽、祭祀山神而击鼓鸣锣吆喝,后演变成一种劳动山歌”,这个时期也大致是西周时期。正因上述,故而笔者认为“川北薅草锣鼓的起源之源头可追溯到西周奴隶制社会”这一说法还是有据可证的。

而据笔者这10多年来相继对川北薅草锣鼓相关传承人王爱民、孟凡林、王绍兴等先生的访谈,即愈来愈深入地了解到:薅草锣鼓是各地民众代代相传延续至今的民俗及艺术,其存在形态主要是民间口头形式和临场发挥的表演形式,因此,我们对薅草锣鼓的溯源考证,也许从民间传说及民歌民谣方面着手探究更为便利、合理。

如以最具地域典型代表意义的川北山区农村广种玉米(包谷)时关于悲歌喜唱和喜歌悲唱的川北薅草锣鼓为例,其所表达的即是川北人豁达开朗的性格,以及遇事看得开,忙碌时懂得以好心态休闲,活路再苦再累,也要让玉米从其春种到秋收之间,亦至少能锄草两次,使之茁壮成长。

这也就是说,当玉米苗长到半人多高即将“出天花”之前,就要“薅二道草”。此时薅草就要唱《小丈夫》:“牵牛花儿墙上爬,搭上梯子我看婆家,婆婆十七岁,公公才十八,丈夫还在地上爬,喊了一声爹,哭了一声妈,为啥把我嫁给他,他不是我的丈夫是我的娃。”实际上,这就是川北薅草锣鼓的喜歌悲唱。

由于川北薅草锣鼓能够在农民田间作业时发挥指挥劳动、活跃现场气氛、调节劳作者情绪的作用,因而川北农民唱的这种山歌一般大多在薅二道苞谷草或锄黄豆草时进行。

此时,即一人击鼓,一人敲锣。敲锣者为歌郎,在数十人的薅草队伍中起一定的指挥作用。

笔者还通过相关调研了解并分析到:最早的川北薅草锣鼓是以歇气歌的形式出现的。

歇气歌,即劳动间歇休息时唱的歌,多为一些风趣的山歌或情歌。如“清早起来就上梁,梁上有个好堰塘。好个堰塘又无水,好个妹儿又无郎。”或“太阳落坡四山黄,妹儿出来收衣裳。衣裳搭在肩膀上,瞟眼瞟眼望小郎”等。

同时,笔者还了解到:正是由于川北广元市和青川县的山里人,把川北薅草锣鼓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了,才使其薅草锣鼓这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在川北山里人的劳动中得到了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并使之不断地丰富其内涵和形式,从而使其川北民间这一独特民间音乐形式能够变得愈来愈更加绚丽多彩。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笔者通过多次现场请教和观摩,发现川北薅草锣鼓一般一天的表演过程大致可分为牵线子、扎盖子(起歌头或排歌头)、安五方(或拜五方)、说正文、耍歌子、办交接等步骤。如作为川北薅草锣鼓代表曲目的《韩湘传》《八仙图》《十二枝花》《牧牛打虎》《延九锤》《鹦哥记》《清官图》《二面麻柳叶》《三月百草青》等,不仅大多皆有这样的步骤,而且其唱词一头一尾亦皆有固定的内容,而其唱词中间部分,则多是“薅词”

而川北薅草锣鼓的节拍,主要有七拍子、九拍子、十二拍子、花拍子等几种,其曲调和唱词按字数分为七字谱、十字谱。此外,还有五字谱等多种曲调及口授心传的传统唱词和即兴唱词等。

笔者通过多次现场细心观摩还发现:在川北薅草锣鼓的唱词中,不仅往往还夹有大量说白快板,而且每唱完一板,还要和以锣鼓。而尤其令人感概的是;川北薅草锣鼓的唱词,是一定要按其规定的程序把各种腔调唱完的,因而其从下田唱起,就必须一直唱到收工。锚点一般来说,其歌唱的内容,是上午唱古人,中午唱花名,下午唱爱情。其曲牌,亦是早中晚各有所不相同。

例如,上午唱“鼓锤拿一对,打进歌场内,麻布洗脸初相会”;下午就要唱“吃罢中饭下田来,锣靠鼓来鼓靠怀,拜上打鼓匠,师付把锤摆”;而下田则要唱“歇了一会茶,又把歌来发,南腔北调任我拿”;收工即要唱“日头下了岩,锣鼓歇了台,今天放工早,明天早点来……”。

可见,川北薅草锣鼓的代表曲目,其曲牌的运用不仅基本上是因时而宜的(有时也有穿插进行的),而且其曲牌亦是高腔的。歌唱者为了有间歇的机会,故其创新的锣鼓点子亦不少。如其节奏,若一天之中有快有慢的,即叫“三起三跌”(也可叫其“三潮”,即早中晚三潮,各有由慢到快的节奏)。

随着川北薅草锣鼓节奏的加快,劳动者劳作的高潮亦便会同时出现。特别是在劳动者即将收工之前,其节奏便会越打越快。此时,“扑薅扑薅,扑的扑的薅”的独特锣鼓点子的念作(亦叫“放擂”念谱),亦会愈来愈快……。

何以立法保护传承川北薅草锣鼓?

由于受现代生产方式的影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而如今川北薅草锣鼓的生存空间亦在日益缩小,并有逐渐濒临失传的危险——不仅其老年歌手在相继过世,而且由于川北广元市和青川县越来越多的年轻农民大量外出打工,其劳动力亦大量外迁,川北薅草锣鼓的歌手队伍即愈来愈青黄不接。鉴此,对于如何立法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之研究、如何切实通过立法规制做好对其的实质性保护和传承工作,既愈来愈引起川北各地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重视,又愈来愈引起相关立法机构的重视。

而且,笔者始终坚信这样一点:正是由于川北薅草锣鼓内容丰富,唱打方式真率、质朴,传承历史悠久,口头传唱歌词万余首,其曲调简约明快,独具特色,极富感染力,极大地丰富了大山深处群众的文化生活;亦正是由于川北薅草锣鼓能够把民间文化与民间音乐完美地熔融于了川北山区农民薅草时的艰辛劳动之中,因而使之既成为了川北山区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又成为了川北山区历代先贤们留下的宝贵民间民俗音乐文化遗产。

故此,通过地方立法保护和传承川北薅草锣鼓,并加大对其传承意义的宣传力度,使其所具有的率真质朴的音乐个性,以及其所拥有的丰富蕴藏量,还有其在明快简洁的音乐语汇中所保留的大量古代体力劳动者的音乐文化信息,既定会愈来愈受到有文化的新一代年轻农民的青睐和传承,又定会以其愈来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得到省域和川北各地政府愈来愈好的保护,并将为丰富和完善巴蜀民族民间民俗音乐文化,作出应有的增光添彩之贡献!

为此,建议有必要通过相关立法,从如下方面保护和传承好川北薅草锣鼓这门民间技艺:一是在省域范畴内建立和完善川北薅草锣鼓的传承机制,加强对濒临传失的川北薅草锣鼓的抢救、原始资料记录、挖掘、保护工作。二是采取重点扶持政策,鼓励川北薅草锣鼓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并对传承人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三是按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的原则,鼓励和组织川北薅草锣鼓老艺人对其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创作。四是开展川北薅草锣鼓传承人命名活动,对川北薅草锣鼓这门民间技艺的中青年传承带头人或其技艺骨干专门建档,给予鼓励和跟踪培养。五是积极开展“川北薅草锣鼓民间技艺之乡、之村”的创建和命名活动。

省级以上网站“法学在线”采用网址:https://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FullText.aspx?ArticleId=122746&listType=0

Copyright 2024 © www.93sc.gov.cn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九三学社四川省委员会   地址:成都青羊区白丝街33号
技术支持:成都源初智软科技有限公司  
你是本站的第 5682774   蜀ICP备2023003343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1719号